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黄酒<俗><中国米酒>
1)  yellow wine
黄酒<俗><中国米酒>
2)  Chinese rice wine
中国黄酒
1.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utrient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al Component in Chinese Rice Wine
中国黄酒中营养成分与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
2.
The researches of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compounds in Chinese rice wine were reviewed.
简要回顾了中国黄酒风味成分分析的历史与现状。
3)  corn wine
玉米黄酒
4)  yellow millet wine
黄米酒
1.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fermenttation yellow millet wine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以黄米为原料,小曲甜酒药为糖化发酵剂,酿制黄米酒。
5)  yellow-wine residues
大米黄酒糟
6)  the wampee rice wine
黄皮糯米酒
1.
The fresh and elegant aroma of wampee and mellow of rice wine were improved and the use rate of wampee was increased by blending the wampee brandy from fruit residues to the wampee rice wine.
研究了不同比例黄皮与糯米混合发酵黄皮糯米酒的工艺及风味改善方法。
补充资料: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中华民族有关饮食的风俗习惯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食俗不仅与地缘、物产等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着必然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观念和传统意识。因此,中华民族食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注重饮食养生,向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中华民族食俗内容很丰富,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食俗一般包括日常食俗、年节食俗、宗教礼祭食俗等内容,经常反映在一些典型食品中。
    自然条件 中国南部大都以种植水稻为主,多以大米为主食;中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则多以面粉为主食。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日常饮食多以粮菜为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则多以肉乳为主。
    民间礼仪与食俗 自远古时期开始  ,中国各民族就都喜欢把美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年节、生丧婚寿的祭典和宴请活动者是表现食俗文化风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动。年节起源与历法、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有关,有固定的庆贺日期,有特定的主题和众多人参加。在节日里,通过相应的食俗活动加强亲族联系,调剂生活节律,表现人们的追求、企望等心理、文化需求和审美意识。例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用以寄托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又如中国旧时以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届时人们要用乞巧果(各种雕花果、花瓜、花点等)供奉牛郎织女,向织女星乞求女工之巧,表现人们对勤劳、聪慧美德的崇尚。还有过年吃饺子、汤圆、年糕,中秋吃月饼等都表达了人们对合家团聚、亲人安康的美好祝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的酒食合欢更是丰富多彩,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满族的饽饽、回族的油香和馓子、壮族的粽子、维吾尔族的羊肉抓饭、水族的鱼包韭菜等。还伴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云南彝族的阿细跳月,景颇族的木脑纵歌,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赛龙舟等,均是寓娱乐于美食之中的食俗活动。生活中的生丧婚寿是部分人之间的礼仪活动,虽规模范围并不似年节活动那样广泛,但却更多地反映出人生的礼俗,浓厚的乡土色彩。在汉族地区设宴一般讲究“逢喜成双,遇丧排单,婚庆求八,贺寿重九”。回族的筵席一般都是八道菜或十二道菜,忌单数。东乡族用鸡待客时,把鸡分成十三块,以带鸡尖的那块为贵,通常要奉献给尊敬的客人。畲族祭祖时,讲究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个菜。
    宗教信仰与食俗 在食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宗教产生了强大的影响。任何一种宗教都按自己的教义、教规制定食礼、食规和禁忌。有的禁猪、有的禁荤、有的禁五辛。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除奉行五禁外,每年还要过斋月,届时成人(年老体弱者除外)都须把斋,即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得进食。这些民族大都聚居在西北各省区,他们喜欢吃牛、羊肉,很多食品如抓饭、牛肉拉面、牛羊肉泡馍等在这一带十分流行。他们的饮食习惯对于中国黄河流域和南方部分地区影响较大,不仅如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清真餐馆遍及全国各地,所经营的清真菜点也是中国饮食风味重要流派之一。中国还有许多民族信奉佛教,佛教又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之别,各自的禁忌不尽相同。信奉大乘佛教的人,一般在饮食上奉行“只吃朝天长,不吃背朝天”的,即只吃素而不吃荤;而信奉小乘佛教的人,只要本人不杀生也不禁荤;信奉藏传佛教的喇嘛,只禁食奇蹄动物的肉、五爪禽和鱼鲜。受佛教教义的影响,在许多教民中形成了素食的饮食习惯,在中国膳食中出现了不少素食名菜。中国还有部分人信奉基督教、道教、萨满教、东巴教和自然崇拜等,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又常常成为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民族交往与食俗 一个地区 、一个地区的食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推动着食俗的演变。过去中国东北部各地的汉族,许多是山东人和河北人,在开发东北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环境的变化,逐渐改变了过去以玉米面、面粉为主食的习惯,也以高粱米水饭为主食。又如居住于松花江上游和长白山北麓的满族先民,大部分以渔猎为生,清王朝建立后,满族大举进入中原,加强了与其他各族人民的交往和联系,大部分满族人原有的食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清代,宴请活动中最早流行的满席或汉席,二者互相影响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筵席——满汉全席;另一方面许多满族特有的食品,如饽饽也被其他民族所吸收。在饮食上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居住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几十年前鄂伦春族的衣食来源还几乎全靠狩猎  ,食品种类和食品加工,都十分简单,从1949年以后,由于密切了民族间的交往,他们在食品结构、加工方法和炊餐用具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