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目的语(源语)取向译法
1)  TL(SL)-oriented translation approach
目的语(源语)取向译法
2)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strategies
目的语语言和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策略
3)  the orientation of translation
译语取向
4)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strategy
以目的语言和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策略
5)  ST-oriented translating strategy
倾向于源语的翻译策略
6)  syntax-directed train -slation schema {SDTS}
面向语法的翻译模式
补充资料:源式物语
源式物语
源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全书54回,一百余万字。通常认为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前三十三回为第一部分。主要叙述源氏从出生至成为“准太上天皇”。其中虽然曾经历过“须磨”的失意时期,但总体说来,源氏的命运处于“上升线”上,且达到荣华之巅。第三十四回至第四十一回,是第二部分。叙述源氏的命运急转直下,由“荣华极顶”跌入“悲惨深谷”:源氏正妻紫姬病死;二房妻室三公主与人私通……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源氏心灰意懒,落发出家,不久归天。第四十二回至最后为第三部分。这部分以源氏后代薰君为主角,叙述薰君、*<皇子与三个女子的故事。由于故事主要发生在宇治,所以又称“宇治十帖(回)”。

《源氏物语》广泛展示了平安时代日本贵族社会的情景,历三朝四代,70余年,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河小说”。

关于《源氏物语》的主旨,迄今为止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源氏物语》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小说,具有多重性主题。因此,应该多侧面、立体地理解《源氏物语》的主旨。

从时代及作家世界观看,作品似乎要表现“罪与罚”及向往“彼岸净土”的思想。

日本平安朝时代,贵族普遍信奉佛教。紫式部作为贵族的一员,也接受了“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观念。她在与友人“和歌赠答”中,常常流露出“因果报应”及“无常”思想。《源氏物语》中,主人公源氏及许多重要人物,如朱雀帝、藤壶王妃、三公主等,都纷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源氏对秋好皇后说:“观此人世无常之相,不由人意气沮丧,难于安心。于是遁世出家之志,日渐坚强起来。”这正是作家厌恶现世“秽土”、向往来世“净土”思想的反映。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作家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紫式部以女作家特有的敏锐,预感到平安王朝的式微。

《源氏物语》里,有两件事非常引人注目,有人把它称为作品的“主眼”。一件是,源氏与父亲的妃子——自己的继母藤壶私通,生下儿子。但名义上这孩子是桐壶天皇的儿子。这一乱伦之罪使源氏和藤壶的良心备受折磨:“想起那件隐事,但觉痛心”。它像幽灵般盘踞在他们心头,成为永远无法逃脱的“原罪”。另一件事情是源氏的年轻妻子三公主与柏木私通,生下一子。然而名义上是源氏的儿子。事发后,柏木“痛悔罪愆深”,郁郁而死。三公主也被犯罪感压得抬不起头来,最后削发为尼。这两件事之间有内在联系:前者是源氏犯罪,后者是对源氏的惩罚。源氏说:“我一生犯了许多可怕的罪孽,这大约是报应吧。”紫式部本着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告诫宫廷贵族:犯乱伦之罪,要受惩罚。不要重蹈源氏覆辙。意在“把坠入爱河的王朝人从爱河中救出来”。

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念看,《源氏物语》的基本精神是“物哀”,即“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日本学者本居宣长在《日本文学史》中说:“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紫式部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表现人在外部环境触发下所产生的悲凉、凄楚之情。《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天皇自美人更衣死后,“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为小说奠定了悲剧基调。源氏被流放须磨前,“渐觉世路艰辛,不如意之事越来越多”,因此他想自动离开京都,避居须磨。到了须磨,“忧愁之事,不可胜数”。每当风和日丽之时,源氏追思种种往事,常是黯然泪下。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时,他对月长叹,朗吟“二千里外故人心”。不久,源氏时来运转,荣华富贵达于绝顶。即便如此,源氏还是痛感人世之无常。他想:“试看古人前例,凡年华鼎盛、官位尊荣,出人头地之人,大都不能长享富贵。我在当代,荣华已属过分。全靠中间惨遭灾祸,沦落多时,故得长生至今。今后倘再留恋高位,难保寿命不永。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