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魏晋思想
1)  thoughts in Wei and Jin Kingdoms
魏晋思想
2)  Wei Yuan thought
魏源思想
1.
This paper puts Wei Yuan thought,including “govern for practical purpose”, “learn foreign advanced technology”, “Situation changes but Tao remains”etc,in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sino-western dialogue and gives a deep consideration in order to reveal Wei Yuan though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文章试从文化的视角,将魏源“经世致用”、“变古”与“师夷长技”、“势变道不变”等思想观念,置于近代中西文化对话语境中进行思考,以揭示魏源思想在中西文化对话中的文化意义。
3)  political thought in Wei,Jin,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of Chin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
4)  On the Thoughts of WEI Yuan
魏源思想论
5)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
1.
Anxiety about Personality Choice of Scholar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士人人格选择的焦虑
2.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with Five Characters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五言诗发展状况述评
3.
The Semantic Field of Yumao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羽毛”语义场探微
6)  Weijin
魏晋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Taiyan s Academic Thoughts on Weijin and Hi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假复古之事业,寄革命之精神”——论章太炎的魏晋学术思想与其民族主义观念之渊源
2.
A Discussion on Wang Bi s Metaphysics and Weijin Aesthetic Fashion of Landscape;
论王弼的玄学思想对魏晋山水审美风尚的影响
补充资料:魏晋伦理思想
      中国魏晋时期(220~589)各种道德学说的总称。随着汉代神学目的论(见秦汉伦理思想)的破产,地主阶级道德要求与其实际行为的背离,以神学作为理论形式的名教纲常,逐渐流于形式,失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的约束力。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国家分裂,篡夺频仍,社会动荡不安,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一面维持名教,标榜"以孝治天下",把名教纲常作为麻痹群众、剪除异己的工具;一面又推崇"三玄",宣扬玄学,试图调和老子、庄子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其放荡纵欲的"自然"生活辩护。与此同时,玄学中出现了儒家伦理思想,并引起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随着玄风盛行、佛教传播,出现了儒家伦理纲常与佛教、道教的人生哲学既相互斗争又彼此吸收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玄学家援道入儒,试图借助玄学比较精致的思辨形式,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为封建制度和门阀士族的荒淫腐化生活作辩护。王弼从"万物以自然为性"出发,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名教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体现。郭象则更进一步把名教说成是"天理自然",名教即自然。与此相反,嵇康、阮籍等人则主张"越名教任自然"。他们视"六经"为粪土,讥礼法之士为"虱之处裈中",抨击名教是压抑人性的罪恶工具,主张崇尚"自然"。鲍敬言在《无君论》中认为,君权的统治是"强者凌弱"的结果,而不是人类的自然现象。他通过否定君权的合理性否定名教纲常。这一时期的《杨朱篇》和鲁褒的《钱神论》等著作,也从不同角度冲击儒家道统和名教纲常。前者公开提倡"且趣当生,奚遑死后",把纵情奢欲、及时行乐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后者则通过"富贵在钱"、有钱可以支配一切的现象,揭露门阀士族爱钱如命、敬钱如神的卑劣人格。玄学未能挽救名教危机,而使名教陷入了更大的危机。裴为了维护名教,反对玄学,写了《崇有论》。他不但抨击那种"口谈虚浮,不遵礼法,尸禄眈宠,仕不事事"的时弊,而且指出其根源在于玄学"贵无"。他认为"阐贵无之义",必然"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导致"礼制弗存"、"无以为政"的局面。因此,维护名教,就必须"贵有"。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点出发,肯定名教纲常的社会作用和家庭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在魏晋时期,佛教也依附玄学得到迅速传播(见魏晋南北朝哲学)。佛教注重"出世",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相背离,并因此受到儒家的责难与抵制。但佛教为了争得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却极力调和儒、佛关系。它通过灵魂不死,业报轮回的宣传和持戒、忍辱等行善修道方法,使佛教教义成为忠、孝说教的有力辅助。东晋名僧慧远宣称:沙门"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亲,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强调佛教的人生哲学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行不悖,可以互相补充。
  
  魏晋伦理思想是在玄学盛行、佛教兴起中形成的。玄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伦理思想,同时也提高了伦理学说的理论水平。这一时期,交织于伦理领域中的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之间的相互斗争和吸收,直接影响了隋唐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