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ntradiction between moral theory and behaviour
道德知行冲突
2) moral conflict
道德冲突
1.
Face Moral Conflict: Viewing and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直面道德冲突:中学道德教育的检视与革新
2.
Moral Conflicts in Current Healthcare Reform and Countermeasures
医改中的道德冲突及化解
3.
Moral Contingency and Moral Conflict Resolving
道德权变与道德冲突的消解
3) moral conflicts
道德冲突
1.
To Promote Morals judging and Behavioral Selective Ability in the Real Moral Conflicts;
在真实道德冲突中提升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能力
2.
What the authentic life embodies is truly moral events,what it initiates is genuinely moral conflicts and what it attains is distinct feelings.
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
6) moral volition conflict
道德意志冲突
补充资料:知行
知行 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知指知识、知觉、认识;行指行为、行动。在中国古代,知行关系问题主要涉及道德认识与道德践履,但也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涉及认识的来源,求知的途径、方法,验证知识的标准等问题。知与行并提始见于《左传》和《尚书》。先秦诸子中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他既重见闻,又重思索,并主张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认识的来源归结为“闻之见之”,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张人有“良知”、“良能”,认为人的道德认识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观点,主张“不出户,知天下”;庄子则根本否定人们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齐是非”,“辩无胜”。荀子明确提出“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达到了先秦哲学对知行关系认识的最高成就。两汉时,知行关系的讨论以董 仲 舒和王充为代表,前者主张人“不学而自知”;后者认为“学之乃知,不问不知”。隋唐时,佛教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讨论了知行问题,有重知轻行、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等不同主张。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成为思想界争论的一个重点问题。程朱学派主张知先行后,强调知的作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与行的界限;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主张行优于知、行高于知。在近代,知行问题的讨论与社会政治思想密切联系,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贵知不贵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知难行易”说,强调以行为知的来源,又“因知以进行”。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对传统哲学的知行观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