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愚山
1)  Yushan
愚山
2)  Shi Yu-shan
施愚山
3)  foolish old man trying to remove the mountains
愚公移山
1.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steps of human beings from myths and legends——A new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bird Jingwei trying to fill up the sea with pebbles,foolish old man trying to remove the mountains,an iron pestle can be ground down to a needle
从神话传说看人类前行的脚步——对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铁棒磨针的重新解读
4)  Yugong yishɑn chuɑnshuo
愚公移山传说
5)  stupidity [英][stju:'pɪdəti]  [美][stu'pɪdətɪ]
1.
Since the Han Dynasty, owing to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meaning of Ning Wuzi s "stupidity" in "Gong Yechang" of The Confucian Analects, there have been two kinds of opinions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real stupidity and intended stupidity.
汉代以来 ,学界对《论语·公冶长》第 2 1章中宁武子之“愚”的理解 ,大致可分为“佯愚论”和“真愚论”两大类。
6)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t
愚人愚行
补充资料:愚孝

愚 孝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每一个皇帝去世以后,在谥号前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儒家也提倡忠,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后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今人称此口号为愚忠愚孝。人们以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这种愚忠愚孝的。其实不然。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关系。虽然说"君为臣纲",但并不是绝对服从的关系。儒家有的说"君不正臣投别国",有的说无道之君,要诛之,或者换掉。关于孝的问题,孔子也不是主张愚孝。在《韩诗外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

在父亲失去理智的时候,拿着大棒乱打,如果打死、打伤或者打成残废,他冷静后会感到十分懊悔。这会给父亲的心灵上留下沉重的阴影,永远无法摆脱。这是"不逃"给父亲造成的精神创伤。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亲的盛怒,避免给父亲造成精神伤害。不管当时鲁国人怎么夸奖曾参,孔子还是严肃地对待此事,以便给后人留下正确的意见。很显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说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该死的,就不能轻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当鲁哀公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孔子没有回答,出来告诉他的学生子贡说:"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同上)子从父,怎么能说是孝子呢?臣从君,怎么能说是贞臣呢?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从命,才可以说是孝、是贞(忠)。可见,听话、盲从的,孔子不认为就是忠孝的臣子。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