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我”
1.
"I see" the Lotus Pond——about the Analysis and Extension of "I" in Lotus Pond in the Moonlight;
“我见”荷塘——关于《荷塘月色》中“我”的分析及引申
2.
"I" Stand up Against Village Xia;
“我”和霞村的对垒——解析《我在霞村的时候》中“我”的设置内涵
3.
A Spirit World of Distinct Subject Characteristic --Comment the "I" in Luxun s novels;
一个带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的精神世界——论鲁迅小说中的“我”
2)  I
1.
On the Trinity of "Knowing,Clear and I;
论"知、明、我"三位一体
2.
Self-esteem Idea and Its Embodiment in LI Bai s Poems;
李白诗的自我确认意识与表现——以"我"字使用为中心的讨论
3.
A Study On the “I” “You” and “He” in “100 Buddhist Parables”;
《百喻经》“我”“尔”“他”研究
3)  "I"
1.
A Brief Study on the Core Word "I" in "The Post-Han Dynasty Book";
《后汉书》中核心词“我”初探
2.
"I" is ImportantDiscussion on Individual Aesthetic View of Ancient Poem Authors While Expressing Social Subjects of Great Importance;
“我”很重要——试论诗词创作主体在表现社会性重大题材时宜有个体性审美视角
4)  Wo
1.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rst Personal Pronoun "Wu" and "Wo" in "Lao Zi";
《老子》中的“吾”“我”指代辨析
2.
wo-"in"woguo;
“我国”中的“我”——兼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3.
The "wo" in the he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referred to the entity that is made of one s body, similar to the so-called "individual self" in modern psychology.
本文先对“我”作语义分析,指出“我”的本义是指个体自身,“我”的其它含义皆由此本义引申而来。
5)  oneself
1.
No one without the other, and vice versa: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world and oneself in poetry production;
非彼无我,非我无取——中西诗歌创作中物我关系刍议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and "Oneself" is very close,and "Yi" must be done by oneself.
《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义”的内容。
6)  self
1.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eory ″self & image″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octrine of ″union of heaven and human″,different from the counterparts in Cante ′s theory.
中国古代哲学中“物我关系”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的 ,与康德“为我之物”中的“物”、“我”不是一回事。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夸父逐日”式的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

戴文赛(1911~1979),中国著名天文学家。生于福建省漳州,卒于南京。戴文赛自幼聪慧勤奋,成绩优异,17岁考取北京协和大学数理系,毕业留校当助教。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天文学,师承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爱丁顿。1940年以“特殊恒星光谱的分光光度研究”一组论文获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燕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教授,长期担任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工作直至逝世。系中国天文学会第1届至第3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戴文赛教授是我国现代天文教育事业的拓荒者。数十年来,他亲自主持和编写过多种教材,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文学教材体系。他教书育人,身体力行,悉心教授青年学生,指导青年教师,为培养中国天文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经常指导天文爱好者的业余活动,为弘扬科学精神呕心沥血。他长期从事天体物理的研究工作,在恒星光谱、恒星天文、星系结构和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60年代初,他独创性地首次提出“宇观”概念,作为“微观”、“宏观”之外更高层次的宇宙结构特征。后期,他侧重于天体演化学研究,著有《天体的演化》一书。晚年对太阳系起源问题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星云说,因而获得我国首届科学大会的嘉奖。他的《太阳系演化学》一书是有关这方面的总结性论著。

耕耘星野的拓荒牛

水仙的品种很多,其中尤以福建漳州水仙著称于世,远销国内外。在百花凋零的冬季,“一盆水仙满堂春,冰肌玉骨送清香。”正是在水仙含苞待放的季节,戴文赛降生到这个著名的水仙之乡。作为一个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他名扬海内外。宇宙茫茫,星光璀璨。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天文事业,数十年如一日,俯首甘为耕耘星野的拓荒牛。

他的父亲是个当过小学教员的基督教牧师。父亲对上帝的虔诚、对天堂的向往以及对星空的敬畏,从小就在爱提问题的戴文赛心里种下了一个个问号。每当无云的夜晚,少年戴文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爬到阁楼顶的凉台上去看星星,还缠着父亲讲一个个关于星座的神话。星星多么的迷人,宇宙多么的神秘!父亲讲的故事都是真的吗?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它们离我们多远?上帝住在哪里?宇宙有边吗?……嗬!一颗流星飞逝过去了,该不是某个人的灵魂归天了?恍惚间,他感到头顶深邃的夜空里,一个个可爱的长翅膀的小天使点亮了一支支小蜡烛,唱着夜曲,跳着舞蹈在开烛光晚会呢。疑问是探索的开始。科学始于问题。科学始于神话。探索的精神从本质上说便是科学的精神。

1937年,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的戴文赛,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天文学。导师是赫赫有名的学者爱丁顿教授,他用洞察宇宙的慧眼发现了这颗来自天文古国的“新星”。他要这位年轻人开垦天空处女地。戴文赛以“特殊恒星光谱的分光光度研究”一组论文获博士学位。这项开创性研究直至60年代才有很大发展,到今天天文学界还不断引用他当年的研究成果。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婉言谢绝了爱丁顿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他对导师真诚地说,科学虽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祖国正在法西斯日寇的铁蹄下呻吟,抗战烽火遍地燃烧,他早已归心似箭。他要报效祖国。

但科学救国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全然化为泡影。他这个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研究员,缺少起码的研究条件,只能望星兴叹。出于无奈,抗战胜利后他只得到燕京大学教数学。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他才真正获得了施展才学的天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