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esthetic Trend of No Ideology
无思的审美倾向
2) aesthetic tendency
审美倾向
1.
Surey on the aesthetic tendency of southwest technological worker——and compare with technological worker of the whole country;
西南地区科技工作者审美倾向调查报告——兼与全国科技工作者审美倾向比较
2.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tenden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of scholars;
试析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3.
Wang Zengqi s unique aesthetic tendency is one of the many reasons why he is distinctiv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汪曾祺之所以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别具一格,原因有许多,汪曾祺独特的审美倾向是其重要方面。
3) aesthetic inclination
审美倾向
1.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terati artistic activities and folk aesthetic inclination;
论文人艺术活动和民间艺术审美倾向的差异
2.
His cultural attitude,motivation of translation,aesthetic inclination can exert a direc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nd the afterlife of the original text.
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
3.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V host,such as thought emotion,aesthetic inclination,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language style.
阐述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倾向、气质特点、语言风格等个性特征的涵义,分析了数名优秀主持人的个性特征,论述了主持人的个性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共性是辨证的统一的关系,提出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强化个性修养思路。
6)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tendency
审美心理倾向
1.
The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tendency of faculty and stud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高校师生审美心理倾向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补充资料:“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Brutalism,又译野性主义)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声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它的含义并不清楚,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有时被理解为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对它的代表人物与典型作品也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
“粗野主义”这保名称最初是由英国的一对第三代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P.Smithson,前者生于1928,后生于1923)于1954年提出的。
可能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与粗鲁感,于是“粗野主义”这顶帽子被戴到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的头上去了。
要了解“粗野主义”的理论根据还得从提出这个名称的史密森夫妇那里去寻求。史密森说:“假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近切性、技术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义”不单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尖的。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而“粗野主义”则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粗野主义”假如单从形式上看,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它到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