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of Guo Feng
论《国风》的今译
2) Whether style is translatable or not
论风格的可译性
3) On the Translational Style of a Translator
论译者的翻译风格
4)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Ming into the Vernacular Chinese
《明史》今译琐论
5) current a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今注今译
1.
This paper uses the current a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editions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Xianyu Jing" and " Zabaozang Jing" which translated in Beiwei period as example.
本文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这两部北魏译经的今注今译本为例,选取其中误校、误注、误译六朝词语凡六条,旨在说明,要作好这一工作,必须重视中古汉语词语研究。
补充资料:《明史》
《明史》 中国清代官修的记述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始纂于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四年(1739)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在康熙时所撰《明史稿》的基础上撰成。从顺治二年(1645)开史馆起历时95年,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共332卷,包括本纪 24 卷、志75卷、表 13 卷、列传220卷,另有目录4卷。该书取材于 《明实录》 、《 大明会典》、档册、邸报,以及文集、奏议、稗史、方志、传记等有关著述和材料 , 由于有著名史家万斯同等的整理和考订,该书体例严谨,叙事清晰,编排得当,文字简明,引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明史》体例多有不同于前代正史或其他史书者。建文、景泰两朝均列为本纪,不同于《明实录》的附录形式;《历志》中的图表,简便易明,为过去所未有;《艺文志》只记述明代著述,不同于前代正史中的《艺文志》;在表的部分,较前代诸史增加了《 七卿表 》;另专门立有《阉党》、《流贼》、《土司》等列传,突出记述了明代的主要社会问题,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农民起义和明代民族关系, 提供了比较集中、 系统的材料。《明史》的记事有些过于简略,立传的人物也不够完备,且多回护之处 。现通行的 《 明史 》 版本是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1974年中华书局又据以校勘、标点出版。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