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的干热风
1)  dry-hot wind of China
中国的干热风
2)  air bells drying
风干的;热风干燥
3)  gibleh ['ɡibli:]
利比亚地中海岸的干热风
4)  hibli
利比亚地中海沿岸的干热风
5)  chili [英]['tʃili]  [美]['tʃɪli]
奇利风(突尼斯的干热风)
6)  monsoon climate of China
中国的季风气候
补充资料:中国的干热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在各地区有干热风、热风、干旱风及热干风等不同称呼。如宁夏银川灌区称热风,山东济宁及徐淮地区称"西南火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称干热风。
  
  形成 中国发生的干热风,一般与东亚大气环流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春夏之交,冷高压南下之后,由于内陆地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空气迅速增暖,在大气低层形成干热的变性气团,华北及华东的部分地区处于高压后部、暖低压前部的天气形势下,利于形成干热风的天气;中国西北地区的干热风,主要是从中亚地区东移来的高压脊在青藏高原和中国西北地区得到发展或加强的过程产生;其次是从中国青藏高原高压在原地发展北抬而形成,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由上述两种情况结合而形成。干热风可分为大气高温、干旱的高温低湿型和雨后高温、猛晴的雨后青枯型两类。
  
  危害性及地区分布 干热风主要危害在于高温低湿环境造成冬、春小麦及棉花等作物生理干旱,影响产量,其中冬小麦受害最为严重,对春小麦及棉花的危害仅见于西北地区。小麦开花时如遇干热风,可造成不实和小穗数增加;灌浆乳熟期如遇干热风,造成籽实瘦秕,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黄熟期如遇干热风,可使小麦出现"早熟"、"青秕"现象。小麦受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各地区不一,危害程度除决定于干热风出现的强度、持续时间等因素外,还与作物的品种、生育期、生长状况、土壤性质、栽培管理措施及前期气象条件、病虫害情况有密切关系。
  
  受干热风危害的区域约为北纬32°~48°,东经75°~120°之间,发生干热风的主要地区有:①华北平原干热风区。北起长城以南,西至黄土高原,南自秦岭、淮河以北,东至海滨,这一地区亦为中国冬麦主要产区。其中冀、鲁、豫危害最重,沿海地区较轻;苏北、皖北一带干热风危害也颇频繁。②西北干热风区。主要包括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及新疆盆地,是中国春小麦主要产区。干热风一般是盆地重于山区;其中尤以吐鲁番盆地为全国干热风最严重地区;河套地区危害略轻;河西走廊地区干热风有西多东少,北强南弱,低重高轻的特点。受干热风危害的程度,各地差异很大。一般低洼盆地、沙漠边缘、谷地、山脉背风坡等受害较重,而丘陵薄地、沙地、阳坡地危害轻。同时,随海拔升高,危害程度也逐渐减轻。
  
  时间分布 干热风天气在中国从4~8月地均可出现,约2~4年出现一次危害严重年。对小麦有危害的是5~7月发生的干热风,特别是5月中、下旬,中国冬麦产区的华北平原与徐淮地区,小麦正进入灌浆盛期;西北春麦区一般为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进入灌浆期,此时发生的干热风对小麦危害最大。一般而言,干热风因不同地区在年中出现的频率为:徐淮地区集中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平均10年4遇;冀中平原在5月末和6月中旬初,年均有10天干热风;一次干热风过程以持续1~3天者居多;晋中和晋东南在6月上旬出现最多,持续天数1~5天;河套地区是6月中、下旬居多;河西走廊西部干热风天气最多旬在6月上旬,中部地区7月上旬;新疆的托克逊、若羌几乎年年发生重干热风。中国小麦受干热风的危害,东南部早于西北部,危害的轻重程度地区间、年际间均不相同。近年来,小麦干热风科研协作组以干热风年均日数和过程次数为主导指标,年型机遇为辅助指标,运用迭加分析,初步划分重、次重、轻和无4个等经,作出了中国第一个小麦干热风气候区划。中国北方各地在防御干热风危害方面有"躲"、"抗"、"防"的经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