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清圣祖玄烨(1654~1722)
1)  Qingshengzu Xuanye
清圣祖玄烨(1654~1722)
2)  Qing Shengzu
清圣祖
1.
Since Qing Shengzu taking office, he has adjusted his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violent national contradiction in the period of Shun Zhi and Four Chancellors helping governing and the intense rela.
清圣祖亲政以后,有鉴于顺治和四大臣辅政时期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遗民与新朝的紧张关系,调整政策,其中在对明遗民的争取方面,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遗民策略,这包括:营造相对宽松的政治生态,诏举“博学鸿儒科”,以及重开《明史》馆。
3)  an inspection tour made by emperor XuanYe
玄烨北巡
4)  The Holy Teachings of OingTaiZu
《清太祖圣训》
5)  Qing Sheng Zu Shi Lu
清圣祖实录
6)  Kangxi emperor(Xuan Ye)
康熙帝(玄烨)
补充资料:清圣祖玄烨(1654~1722)
      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姓爱新觉罗氏。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母佟佳氏,汉军都统佟图赖之女。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生于景仁宫。十八年,福临去世,以八岁孩稚继承皇位。改次年为康熙元年(1662)。二年二月,生母去世,由祖母博尔济特氏(孝庄文皇后)抚育。他自幼苦读,好学不倦,身体强健,骑射娴熟。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勤奋治国,是清代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
  
  福临临终时,遗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代理国政。辅政期间,继续进行统一全国的斗争,派兵追击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四月杀之于昆明。三年,派兵会同川、陕,湖广三省兵围攻鄂西坚持抗清的大顺军余部,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等战死,又捕杀浙江海上坚持抗清的张煌言,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清王朝从军事、政治、经济多方面对全国的统治逐步形成。在此期间,辅政四大臣中,逐渐形成鳌拜专权跋扈,欺凌幼主,结党擅权的局面。六年,玄烨"躬亲大政",八年五月,清除鳌拜及其同党,开始掌握实权。
  
  完成国家统一  玄烨亲政后,先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并粉碎了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分裂阴谋,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三藩"都是降清的明将,吴三桂封平西王,留镇云南;尚可喜封平南王,留镇广东;耿仲明及其子死后,其孙耿精忠袭靖南王爵,留镇福建。各拥重兵、势力坐大,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治。康熙十二年,玄烨在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等的支持下,果断地下令撤藩,令"三藩"各率所部归辽东。十一月,吴三桂举兵反,主力出贵州,掠湖南,分兵攻四川、江西,不久,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起兵响应。玄烨毅然命将出师,进行征讨。在历时八年的平乱战争中,年轻的玄烨表现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利用政治分化和军事压力迫使尚、耿二藩脱离吴三桂,招降陕西从叛的王辅臣,同时迅速平定内蒙察哈尔右翼王子布尔尼叛乱和北京城内杨起隆反清起事以安定后方,从而使清军得以集中力量与吴三桂主力相持于湖南,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
  
  随后,玄烨又进行了统一台湾的斗争。起用原郑芝龙部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进军台湾。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领水师两万余人,大小战舰二百余只,一举攻占澎湖,台湾失去屏障,郑氏军事力量损失惨重,郑克塽(成功之孙,郑经之子)、刘国轩等向清军投降。玄烨支持施琅在台湾设官兵镇守的建议。否定了臣僚中弃而不守的谬见,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台湾府及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率兵驻守台、澎,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玄烨又集中力量与割据西北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展开斗争。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引兵三万越杭爱山向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喀尔喀各部败溃,噶尔丹以追击为名,直抵距北京七百里的乌兰布通。玄烨决计亲征噶尔丹,以"除恶务尽"。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三十六年噶尔丹败死。准噶尔对喀尔喀蒙古的侵扰被粉碎,喀尔喀各部得以返回原地。玄烨为加强对外蒙古地区的管理,沿袭了太宗皇太极以来的盟旗制度,采取联姻、封爵、年班、围班等措施,以密切与蒙古领主贵族的关系;特别是尊重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以笼络僧俗人等和广大牧民。康熙三十年,玄烨率八旗劲旅前往多伦诺尔草原与喀尔喀蒙古诸部举行多伦会盟,把对内蒙古的较严密的管理制度推及于喀尔喀各部,这对加强北部边防,发展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玄烨也十分注意西藏、青海问题,他深知西藏为蒙古各部尊奉的黄教(见格鲁派)领袖地位的重要,对准噶尔、和硕特等部插手西藏而使其政治动荡保持警惕。五十二年,他册封班禅呼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五十七年,以皇十四子胤为抚远大将军,进藏击败入侵西藏的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使西藏暂时得到安定。
  
  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清初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凋敝。顺治年间奖励垦荒,但收效甚微。玄烨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为招徕垦荒,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由原来最高限六年起科,改为"通计十年,方行起科"。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否则罢黜。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以鼓励农业生产。蠲免的种类大体上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玄烨在位期间,蠲免次数很多,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五十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这在以往的历史朝代是罕见的。五十一年二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减轻了农民负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五亿五千万亩到康熙末年超过了八亿亩,生产发展,阶级矛盾得以缓和,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仅康熙元年至十六年,黄河大的决口六十七次,河南、苏北广大地区深受水患之苦。玄烨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要务。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先后六次南巡视察河工,与河臣讨论治河方案。他任命靳辅为河督,识拔和重用水利技术专家陈潢协助治河,这两人勤劳任事,治河十余年大见成效。玄烨自己究心于治河历数十年,"凡前代有关河务之书,无不披阅",有时亲自进行试验。他多次视察经常泛滥的永定河,通过治理永定河取得经验。
  
  笼络汉族官吏、士大夫知识分子  玄烨对汉族官吏、名士及一般士子,分别采取不同措施,罗致了封建统治所需要的人才。清初满汉官员职掌相同而品级悬殊,这种民族歧视使不少汉官心怀怨望,不能尽心为清廷效力。为了安抚汉官,玄烨一再声称"满汉皆朕之臣子","满汉一体",谕令"满汉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画一"。十六年,设置南书房,命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轮流入值,以笼络汉官。十七年,命开"博学鸿儒科",以网罗负有盛名的硕彦鸿儒,入史馆纂修明史。又吸收大量学者编纂各种图书,著名的有《古今图书集成》,分订为六千一百余册,成为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玄烨对程朱理学尤其用力提倡,特别尊崇朱熹,在他的奖励提拔下,大批信奉程朱的"理学名臣"如李光地、魏裔介、熊赐履、汤斌、张伯行等都受到重用。这些措施起到了收揽汉官和汉族士子人心的作用,扩大了满汉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清初一些以高风亮节相砥砺,遁迹山林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明遗民,他们的子弟或学生这时都纷纷出仕,或参与各类书籍的编纂。满族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壁垒趋向瓦解,直至彼此融合。
  
  
  
  
  
  清代严酷的文字狱也是从康熙朝开始的。康熙一朝大小文字狱不下十余次,其中牵连较广的大案有庄廷《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文字狱是对文化思想进行严密控制的一种手段,这两件大案都是由于著作中有眷念明朝的民族意识而引起的。康熙以后的雍正、乾隆两朝,文字狱次数之多,株连之广,处罚之严,都超过以往的朝代。
  
  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  其时,沙俄派遣哥萨克远征军侵扰黑龙江流域已达数十年,并在中国领土上修筑尼布楚、雅克萨等城堡作为侵略据点。玄烨在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后,决心驱逐俄军,收复失地。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二十四年四月,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领水陆军约三千人,自黑龙江城(今爱辉)出发,进围雅克萨,俄军统领托尔布津乞降,率部六百余人撤往尼布楚。清军平毁城堡后回师。不久,沙俄侵略军重占雅克萨,次年五月,玄烨谕令萨布素等率部再次攻取雅克萨,鏖战四昼夜,击毙托尔布津,俄军困守孤城。在沙皇政府请求下,清军于二十六年夏撤围。此后,两国通过平等谈判,于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1689年9月7日)正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玄烨命在黑龙江重要处所建城驻兵,设置驿站,制定巡边制度,有力地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宁。
  
  好学敏求,勤于政务  玄烨自五岁开始读书,学习勤奋,亲政后,"听政之暇,即在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举凡史乘、诸子百家、吕律、数理、佛教经论、道书,无不涉猎。九年十月,沿袭前代由经筵讲官给皇帝讲解经籍的制度,下令举行"经筵大典",此后,无间寒暑,非有特殊情况,从不间断。十四年起,又规定在讲官进讲后,由他复讲,君臣互相讨论,从儒家经籍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他提倡文学,优容文人。
  
  玄烨对西方自然科学也有极浓厚的兴趣。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白晋、张诚、安多等人应召为玄烨讲解自然科学。他们献给玄烨一批仪器,并为他编写了实用几何学、天文学等讲稿。玄烨对数学特别爱好,对西方医学也感到很大的兴趣。
  
  玄烨一生勤于政务,"未明求衣,辨色视朝",御门听政成为常朝制度。每日清晨至乾清门听取各部院衙门官员分班启奏政事,与大学士等集议处理折本,也能倾听臣下意见,鼓励各官大胆直言。有清一代封建皇权高度强化,皇帝"乾纲独断",玄烨亲理国政,遇事反复思维,务期考虑周详,故中年以前无大失误。他注重实务,宽于御下。多次拒绝群臣疏请加上尊号。宫中用度也力崇俭约。
  
  玄烨生子三十五人,长大成人的有二十人。康熙十四年,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五十一年复以罪废。将近四十年中,一再废立,直到他临终前也未能解决立谁的问题,由此产生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玄烨为此心力交瘁,喜怒失常,以至于为储位之事杀戮大臣,上层统治动荡不安,玄烨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处理政务,晚年吏治趋于废弛,官场上贪风渐炽,府库多有亏空。这是他一生中一大失误。
  
  玄烨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玄烨的诗文,辑为御制诗文四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