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菜系
流派: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
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
名菜:雪花鸡、金寿福、烧片糟鸡、桔汁加吉鱼、太极明虾
福建菜又称“闽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著名菜系之一,在中华民族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它不仅继承了中国烹饪的优良传统,而且独具浓厚的南国地方风味。闽菜历来以擅制山珍海味著称。尤以巧 烹琳琅满目的海鲜佳肴见长;并且在色、香、味、形、质兼顾的前提下,以“味”为纲,具有淡雅、鲜嫩、和醇 、隽永的风味特色,在烹饪派系中独树一帜。 福建省简称“闽”,它的来由,最早出现于周朝,《周礼·职方》 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记载,七闽系指居住在福建各地的七支闽族。“闽”的意思,据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为东南越蛇种”。福建地处亚热带,自古多蛇,居住福建的古代氏族是以蛇作为图腾崇拜的。秦始皇设郡时不泛称“东越”,而改称为“闽”。
沿习至今,故有“闽菜”之称。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负山倚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其广袤的海域、漫长的浅海滩湾,鱼、虾、螺、蚌、蚝 、蛏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明屠本睹鲋泻4砺肌匪牵邸⒔榱讲烤陀?57种之多。清初人周亮工《闽小纪》中有多条讲到福建的海味,并认为“西施舌当列神品,江瑶柱为逸品”。苍茫的山林溪涧,盛产茶叶、竹笋、香 菇、银耳、莲子和麂、石鳞、河鳗、甲鱼、穿山甲等山珍野味。辽阔的江河平原,则盛产稻米、糖蔗、蔬菜,尤以柑桔、龙眼、荔枝、橄榄、香蕉、菠萝、枇杷等佳果誉满中外。对此,《福建通志》早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 下”、“鱼盐蜃蛤匹富青齐”的记载。诸如“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蛏蚶蚌蛤西施舌,入馔甘鲜海味多”等诗句,都是古人对闽海富庶的高度赞美。这些富饶的物产,为福建人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烹饪资源 ,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劳动人民开发利用,烹制出珍馐佳肴,脍炙人口,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闽菜。 宋代泉州人 林洪的《山家清供》,对闽菜的烹调技法已有精辟的阐释。其后,典籍史乘,颇有载述,笔记杂著,更为繁富。 如《海错百一录》记述的“鲨鱼宜为脍,或切丝和肉丝拌姜醋,再取其汤,切芥蓝菜为羹亦美品。”和《闽产录异》的“雪鱼佐酒,鲜者、炸者、腌者、冻者俱可”、“梅鱼以姜、蒜、冬菜、火腿炖之,或红糟、酸菜、雪里蕻煮之皆美品”,以及《福建通志》的“用油熟物曰煎,加粉曰炸,加豉油曰炒”、“已熟之物再蒸之曰馏,再煮曰荡”等烹调方法的记载,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福建烹饪的历史面目。相传至今,如“酸菜灶梅鱼”、“葱烧雪鱼”等肴馔,仍为人们所采用。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动乱不安,大量向福建逃亡的汉人,由上层到下层,形成三次入闽高潮,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衣冠南渡”。它对于福建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经济, 无不产生促进作用。特别是唐、宋以来,随着泉州、福州、厦门先后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经济贸易及文化交往日益繁荣,京、广、苏、杭等地烹饪技术也相随传入。闽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 ,对粗糙、油腻的习俗,加以调整变易,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以至发展成为格调甚高的闽菜体系。到了清末、民初,福州、厦门等地饮食风尚,日益讲求精美,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实艺的名厨。闽菜技艺之高,声誉之隆,行业之盛,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