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冷塑性变形量
1)  amount of cold plastic formation
冷塑性变形量
1.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laboratory, the relations of quenching, soaking time, interred time between quenching and aging, amount of cold plastic formation and artificial aging process with properties of alloy 2A12 sheet are studied.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淬火加热温度、淬火加热保温时间、淬火后停放时间、冷塑性变形量和人工时效制度与2A12合金板材性能的关系,并确定了该合金的形变热处理制度。
2)  cold plastic deformation
冷塑性变形
1.
The effect of cold plastic deformation on pack chrome-RE-boronizing of steel 45 was studied by OM,SEM and Micro-hardometer.
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及显微硬度测试,研究了冷塑性变形对45钢硼铬稀土共渗的影响。
2.
The boronizing speed increases obviously after cold plastic deformation (CPD)under two processes,and the depth of the laye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
结果表明,低温共渗层的组织比高温共渗层的致密,疏松、孔洞少;冷塑性变形在两种工艺条件下都明显促进了渗硼的进行,且都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渗层深度增加;高温共渗得到FeB和Fe2B双相硼化物,低温共渗得到单一Fe2B相;冷塑性变形对渗层的硬度基本没有影响。
3)  measurement of plastic deformations
塑性变形测量
4)  heavily cold-drawn deformation
强烈冷拉塑性变形
5)  plastic deformation
塑性变形
1.
Effect of particle shape on uniaxial ratcheting of SiC_P/6061Al composites and its microscopic plast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颗粒形状对复合材料单轴棘轮行为及其细观塑性变形特征的影响
2.
Self-healing mechanism of inner crack in plastic deformation under high temperature;
高温塑性变形中孔隙性缺陷自修复机理
3.
Plastic Deformation of a Mg-based Bulk Amorphous Alloy in Supercooled Liquid Region;
镁基大块非晶合金在深过冷液相区的塑性变形
6)  plastic forming
塑性变形
1.
The law of the micro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SiC p/Al composite based on powder metallurgy in hot plastic forming is investigated.
实验研究了基于 PM的 Si Cp/Al复合材料在热塑性变形过程中显微组织的变化规律。
补充资料:金属塑性变形
      固体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非断裂的永久变形的现象,又称金属范性形变。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因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不同,分为两类:①根据宏观测定的力学参数,从均质连续体的假定出发,研究塑性变形体内的应力和应变,以解决材料的强度设计和塑性加工的变量的问题。这类理论常称为塑性力学或塑性理论(见塑性变形的力学原理)。②研究金属晶体的塑性变形与晶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塑性变形的机理。这类理论常称为晶体范性学。
  
  人类很早就利用塑性变形进行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但只是在一百多年以前才开始建立塑性变形理论。1864~1868年,法国人特雷斯卡(H.Tresca)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大切应力条件。1911年德国卡门(T.von Karman)在三向流体静压力的条件下,对大理石和砂石进行了轴向抗压试验;1914年德国人伯克尔(R.Bker)对铸锌作了同样的试验。他们的试验结果表明: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塑性指标)不仅取决于它的内部条件(如成分、组织),而且同外部条件(如应力状态条件)有关。1913年德国冯·米泽斯(R.von Kises)提出产生塑性变形的形变能条件;1926年德国人洛德(W.Lode)、1931年英国人泰勒(G.I.Taylor)和奎尼(H.Quinney) 分别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证实了上述结论。
  
  金属晶体塑性的研究开始于金属单晶的制造和 X射线衍射的运用。早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在英国伊拉姆(C.F.Elam)(1935年)、德国施密特(E.Schmidt)(1935年)、美国巴雷特(C.S.Barrett)(1943年)等人的著作中。主要研究了金属晶体内塑性变形的主要形式──滑移以及孪晶变形。以后的工作是运用晶体缺陷理论和高放大倍数的观测方法研究塑性变形的机理。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应用于两个领域:①解决金属的强度问题,包括基础性的研究和使用设计等;②探讨塑性加工,解决施加的力和变形条件间的关系,以及塑性变形后材料的性质变化等(见形变和断裂)。
  
  

参考书目
   G.E. Dieter, Mechanical Metallurgy, 2nd ed.,McGraw-Hill,New York,1976.
   A.Nadai,Theory of Flow and Fracture of Solids,McGraw-Hill,New York,195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