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主体思维的假设
1)  The hypothesis of agent thinking
主体思维的假设
2)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假设思维
1.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wer of causal attribution over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with the reason of choice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utcome of event.
考察了归因这一外力对假设思维的影响。
2.
Oversea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preschoolers performance on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task and theory of mind task (the unexpected location task, the unexpected content task and the decepted task).
国外已有的研究证明儿童在假设思维任务上的表现与在心理理论任务(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和欺骗任务)上的表现有显著相关。
3)  hypotheses of subjects
主体假设
1.
On the different hypotheses of subjects in civil law & economic law;
论民法与经济法主体假设的差异
4)  thinking subject
思维主体
1.
Then it puts stress on discussion of the definition,the evolution mechamism 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creativity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of raising overall synthetical diathesis of the thinking subject.
文章首先阐明了创新与创造的联系与区别 ,然后重点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界定、创造性思维的运演机制、创造性思维的重大意义以及全面提高思维主体综合素质等问题。
2.
The thinking subject of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is the compound of individual writers and the wills of legal organs, and its major way of thinking is practical thinking.
公文的思维主体是公文撰写者个体和体现法定机关意志的复合体;公文写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实性思维;公文写作是创造活动,公文格式的规定,不妨碍公文写作的创造性,不影响公文撰写者创造性的发挥,公文写作的创造性充满公文写作过程。
5)  subjective thinking
主体思维
1.
In this paper,this difference in thinking modes in the two languages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of various aspects in the two languages,namely,parataxis and hypotaxis,topic-prominent and subject-prominent, subjective thinking and objective thinking,and integral thinking and divisible thinking.
本文通过意合和形合、主题显著和主语显著、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整合思维和拆分思维四个方面的比较,对复合句零主语的指代所反映的汉英语言思维特点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2.
The functions of subjective thinking includ e the influence sensed by the author an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language in mind to be used.
主体思维的主要特征有直观性、连续性和概括性;主体思维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功能有:对作者感受的影响,对构思的语言限定;创作主体的抽象思维功用是:指导作家对材料的选择,约束作品叙事情节的发展,制约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影响作家内心情感的抒发。
6)  reluctance-to-think account
思维惰性假设
1.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ed the three assumptions about why the disjunction effect occurs, which are the reason-based account, the reluctance-to-think account and the equate-to-differentiate model.
对分离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基于理由的假设、思维惰性假设和齐当别模型。
补充资料: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juedui shouru jiashe yu xiangdui shouru jiashe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and 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关于收入与消费关系即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理论。
  绝对收入假设 或称绝对收入理论,是凯恩斯学派在J.M.凯恩斯消费函数等理论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用以说明消费随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慢于收入的增加的理论。这一假设有两个要点:①消费者是根据其收入的绝对水平来决定将其现有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费的,绝对收入即收入的绝对量水平;②消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消费增长的速率慢于收入增长的速率,在高收入增长时尤其如此。这一理论依据于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绝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1。图中□□□=1.00的45°线是收支平衡线,45°线与消费曲线在右上的间距为负储蓄,在左下的间距为净储蓄。图中显示收入渐高时消费曲线向下倾斜,出现较多的净储蓄。
  相对收入假设 或称相对收入理论,是由J.S.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与绝对收入假设对立的一种理论。根据这一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依赖于他的现期收入,而且还依赖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以及他过去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因此,当消费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相对收入)上升时,或当收入超过原来的最高收入时,消费者都会根据其收入的相对变化而增加消费支出。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相对地位上的变化将导致其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上升,而不论其绝对收入有否变化。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者的两种心理行为,即攀比效应和示范效应。由于这两种行为,各类同等级的家庭因收入不同所导致的消费差距将得以缩小,并使消费与相对收入保持某种协调的比例,即:家庭消费函数随所有家庭总收入变动而成比例地向上移动。相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2。
  分歧点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相对立的两个分歧点是:①前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绝对收入水平决定,后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②前者认为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非比例关系,后者认为二者间大体保持一种比例增长关系。
  关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是比例的或非比例的关系的命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非比例的,则意味着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储蓄将以更大速率增长,由此即产生出如何把超比例增加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凯恩斯提出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吸纳这部分超量的储蓄,以避免国民经济走向停滞。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比例的,这个问题就不会对未来发展造成梗阻。
  虽然一些经济学家仍持绝对收入理论观点,但多数经济学家已更倾向于相对收入理论及其他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一般同意基本消费函数是成比例的,事实上等于抛弃了绝对收入理论的主要原则。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收入及消费的若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包括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数据证实,消费与收入之间的长期关系大致是成比例的。
   (邓乐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