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侯马全晋第一坊
1)  the First Shopping Alley in Houma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侯马全晋第一坊
2)  Jin marquese
晋侯
1.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the generations between the Jin marquese and the Zhou kings recorded by the ancient literature has some apparent mistake,and the chronology of the Jin marquese from Marquise Jing to Marquise Mu has some mistake and omission.
古文献中记载的西周时期晋侯与周王世次对应关系存在明显错误,晋靖侯至晋穆侯的系年有讹脱。
3)  Jin Marquise Su Bells
晋侯稣钟
1.
The Time of Lai Ding Related Utensils and Jin Marquise Su Bells seen from the Calendar Angle;
从历法的角度看逨鼎诸器及晋侯稣钟的时代
4)  Jin Hou Su Zhong
晋侯苏钟
1.
On Words of Moon s Phase in the West Zhou Dynasty from the Dynastic Research on Jin Hou Su Zhong;
从晋侯苏钟的断代看西周金文月相词语
5)  Marquis Mu
晋穆侯
1.
M64 tomb in Quwo is the tomb of Marquis Mu of Jin Dynasty.
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 64为晋穆侯墓,器铭“晋侯邦父”即穆侯费王,他与宋代著录器铭中的王臣叔邦父身分有别,不是一人。
6)  the graveyard of king of Jin Kingdom
晋侯墓地
1.
As the most on number of excavation, the most concentrated musical instrument of Jin Kingdom in west Zhou Dynasty on region and period, excav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musical instrument on the graveyard of king of Jin Kingdom fill in the gap of study of musical development in Jin Kingdom, and also is significant data of historical study of music in West Zhou Dynasty.
晋侯墓地出土的大量乐器,是目前所见出土数量较多、地域范围和时期范围相对集中的西周时期晋国的音乐器物,为研究西周时期晋国的音乐发展填补了资料上的空白,也成为西周时期音乐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补充资料:侯马晋国遗址
      中国春秋后期晋国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西北部。面积约35平方公里。据《左传》记载:成公六年(公元前585) 晋人由故绛迁都于汾浍之交的新田,仍称绛,直至晋亡(据《史记》为前376年;据《竹书纪年》为前 370或前369)。以后该地归于魏,渐废弃。旧说新田在今曲沃县西,据考古发现证明应即今侯马晋国遗址。1954年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后经多次勘查发掘,主要有:1956~1957年发掘、勘探,发现古城;1961年发掘平阳机械厂 2号铸铜遗址;1962、1965年对遗址进行全面勘探;1962~1964年发掘平阳机械厂22号铸铜遗址;1965~1966年发掘盟誓遗址;1959~1986年多次发掘上马墓地;1984~1986年发掘北坞古城府库遗址和呈王古城东建筑群遗址。侯马晋国都城废弃后未经大的兴建和破坏,地下遗存保存较好,是春秋中晚期的代表性城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  已发现东周古城址7座。城墙为夯土构筑,仅有湮埋地下部分,宽度 3~16米不等。位于西北部的 4 座古城互相毗连。其中白店古城位置偏南,保存甚差,整体情况不详。其他 3座古城整体平面呈品字形。西南的台神古城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宽约1250米;东南的牛村古城东北部呈缺角状,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宽约1100米;北部的平望古城东北角外凸,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 900米。这3座古城面积约4.7平方公里,应是新田的主体部分。平望古城中部有大型夯土台基 1座,南北长约95米,宽约75米,北高南低呈阶梯形,现存高约8.5米。台基南分布大型夯土基址 20余处。牛村古城西北部有方形夯土台基 1座,每边长约52.5米,现存高6.5米。南面亦分布一些残破夯土基址,其东、南两面有长约 400米的夯土围墙与牛村古城城墙相接。这些地方应是当时的宫殿区。此外,台神古城西北汾河岸上有大型夯土台基一处。东北部的马庄古城平面曲尺形,中部有南北向城墙相隔,东城南北长约350米,宽约300米,内有夯土台基 1处;西城南北长约250米,宽约200米。东部的呈王古城平面曲尺形,中部有东西向城墙相隔,北城东西长约400米,宽约168米,内有数处建筑基址;南城东西长约214米,宽约105米。北坞古城在遗址东北部北坞村东南,距中心地带较远,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包括东西并列两座近方形的古城。东城边长约550米,西城边长约380米。东城中部探出成组建筑基址,西南部发掘出 3座东西并列的府库类遗址,每座南北长58米,宽16米。按其时代、形制等分析,可能为卿大夫的封邑。牛村古城南郊一带分布着密集的铸铜、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浍河南岸上马村东为一处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墓地。呈王古城东南一带为与祭祀有关的排葬墓、埋牲坑、盟誓遗址和建筑基址。
  
  铸铜遗址  分布在牛村古城南郊。2号与22号两处铸铜遗址相距约400米,面积各约2万余平方米。发掘出房屋70余座,井、窖穴、灰坑、窑、瓮棺葬等遗迹1500余个和一处长70余米、宽7~8米的工作场所。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少量为窑洞式,平面长方形、方形或圆形,一端有台阶式门道。窖穴、灰坑多长方形、圆形,个别弃埋有人骨骸。水井皆长方形,深13~15米,大部两侧壁上有脚窝。出土与铸铜有关的生产工具有铜和骨制的多种刻刀和多量砺石,还有大量陶范、熔炉、通风管、炼渣和 100余件铅锭。熔炉一般直径约 30 厘米,草泥质,由一、二层炉圈和炉盆相接构成。通风管亦草泥质,多呈牛角状,长40~50厘米。共出土陶范约 5万余块。各遗址生产上可能有分工。2号遗址的产品以鼎、簠、壶、舟、匜、鉴等礼器和编钟为主,另有车軎、当卢、马衔等车马器和阳燧、带钩、镜等用具。陶范中约半数为模,多数范未经浇铸,有的且已合好待铸。22号遗址产品以??、斧、凿等工具为主,多达数千件,另有少量剑、戈、镞等兵器和空首布范。绝大部分范经浇铸,另出多量熔炉、通风管。西南的54号遗址出土空首布芯10万个以上。空首布范和空首布皆为耸肩、尖足,个体较大。西北部一个灰坑1964年采集带钩和车马器范 1万余块,带钩形制多样,有的大小成列。陶范中有花纹的约 1万块。最常见的主体纹饰为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的蟠螭纹,形式富于变化。云雷、绹索、鳞片、贝纹多作为镶边、界带或衬地。常见纹饰还有蟠虺、蟠螭啣虺、兽面、龙、凤、虎、牛、鸟、垂叶、涡纹等。其中蟠螭啣虺、兽面啣螭及凤纹为多层浮雕式,雄浑古朴,极富特色。还有作为器物座承的人形,其中女性为立人,头戴月牙形冠,着长衣,腰系带,打双蝴蝶结;男性为跪坐人形,"断发纹身",腰系带,背部斜插短剑。纹饰中还有多量错镶纹饰,构图简练,线条粗细相间,末端尖尾,铸造后局部或全部需再错镶其他金属或矿物。铸造较简单的器物用双合范一次浑铸,有的一件多器,陶范可多次使用。铸造较复杂的器物采用复合范,如大型编钟范、芯共96块,分块、榫卯、浇注系统等,设计合理,分型面平整,合范严密,制作技艺纯熟。器物附件多采用分范合铸。纹饰带则普遍采用截取一部分作为模板翻制范块,再按器形需要拼接成为较大的范块,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另外发现少量叠铸小件器物的范。还发现一些器物胚模、装配模和练习范。这些都是研究东周铸铜工艺的珍贵材料。
  
  盟誓遗址  面积约3800平方米。发现瘗埋牺牲的土坑 ("坎")400余个,较大的埋牛、马、羊,较小的埋羊或盟书。多数坑的北壁底部有一个小龛,放置一件(个别数件)祭玉("币"),有璧、璜、瑗、玦、圭、璋等。埋葬盟书的坑集中在西北部,共出土盟书5000余件,其中字迹比较清楚的 656件(见侯马盟书)。多数学者认为是晋定公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前497~前489)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它的发现对研究东周盟誓制度、文字及晋国历史有重要意义。
  
  在盟誓遗址北约 500米,呈王古城东已探出夯土建筑基址 78处。其中最大一处东西宽 55米,南北长70米。其东、东南、西南数百米距离内都曾发掘出与祭祀有关的遗址。可能为宗庙类建筑遗址。
  
  
    墓葬  较大面积的墓地仅发现上马墓地 1处,面积约20万平方米。已发掘1300余座墓葬和 3座车马坑。时代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墓地分为若干区,墓葬之间少有打破关系,可能属于有亲缘关系的若干?易濉P沃凭し叫瓮量邮梗崾骄蠖嗍錾碓? (直肢或曲肢)。较大型墓40多座,墓圹长4~6米,宽2.5~5米。葬具一椁一棺或一椁重棺。随葬青铜器较多,有列鼎3件和簠、簋、盘、匜、舟以及车軎、马衔、戈、镞等,还有陶鬲、石圭和玉、石、骨质装饰品。墓主身分应属下层贵族。其中M13位于墓区北部,时代属春秋中期,随葬铜鼎7件,可组成3件列鼎2套。其中2件无盖鼎上有铭文,作器者为" (徐)王之子庚儿"。另有鬲4件,甗、簋( 敦)、簠、方壶各2件,盘、匜、舟各1件,编钟 9件,编磬10件以及兵器、车马器、装饰品等。中型墓 150多座,墓圹长 3~4 米,宽约 2米。多用一棺,少数有椁。随葬铜器有鼎、簋、舟、豆等一至数件和车軎、戈、矛等,另有陶鬲、陶壶和少量石圭、玉、石装饰品。小型墓占80%以上,一般约长2米,宽0.8米,多用一棺,少数无葬具。一般仅随葬一件陶鬲和少量骨、石、玉质饰品。
  
  遗物  遗址中发现的遗物种类甚多,有??、斧、凿、削、空首布、镞等铜器,刀、锥、簪、梳等骨器以及角镳、角、蚌刀、蚌镰、石圭等。陶器数量最多。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和红褐陶。纹饰主要为绳纹,部分泥质陶器上盛行暗纹,有锯齿形、螺旋形、鱼、鸟、兽等,有的陶器上刻划数字等符号或图案。陶器种类有鬲、鼎、釜、甑、盆、钵、盖、豆、盘豆、罐、瓮、壶、鉴以及筒瓦、板瓦、素面半瓦当等。此外有少量釉陶和原始瓷。遗址早、中、晚 3期的陶器形制、纹饰等方面有变化和区别。早期陶器多呈青灰色,或灰黑色,胎较均匀,外表规整,绳纹较深、紧,排列规整。磨光器物较多,暗纹图案规整。鬲罐类多折沿较宽而平整,颈部较高,折角明显,通体较高。鬲略显分裆,足断面略圆,裆呈拱形。盆甑类沿较宽平,腹壁深直。盘豆盘部较深凹,壁内曲。晚期陶器多呈瓦灰色或灰白色,胎厚薄不匀,表面多留旋棱。绳纹较粗、浅。磨光器物较少,图案多粗放写意的鱼鸟。鬲罐类沿较窄、厚,颈部较短而圆卷,圆肩、鼓腹,通体较矮胖。鬲裆外部瘪平,下部拱形低,足断面略呈三角形。盆甑类沿较窄,不规整,颈部折成一斜面,下腹急收。盘豆盘部浅平,壁近直,柄部粗细不匀。
  
  保护情况  1956年10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设立侯马工作站,负责遗址的勘查发掘和日常保护工作。1960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侯马地区古城遗址的勘探发掘工作的通知》。1963年初步划定了侯马晋国遗址的保护范围。1964~1965年树立了保护标志、保护重点和一般保护区的界桩、标桩,并建立了村一级的保护组。1980年侯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晋国遗址的布告,并重新组建了村级保护小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