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ine Senses"of Buddhism
佛教"九识论"
2) On Lujiuyuan, s Viewpoint of Buddhism
陆九渊佛教观考论
3) Buddhist general knowledge
佛教常识
1.
In the Song Dynasty confucianist group, it is no doubt that Zhuxi is the person who has more knowledge about Buddhist general knowledge.
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包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佛教基本概念和命题、佛教内容和特征、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关系等等。
4) Buddhist Epistemology
佛教量论
1.
The paper, based upon the Buddhist Epistemology,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relations between SL and TL: the proceeded-relation from SL to TL and the invested-relation from TL to SL in the .
该文从佛教量论的角度推导出翻译过程中源语与译语之间的两种关系,即从源语到译语的缘生关系和从译语到源语的赋值关系,而迄今为止的传统等值翻译理论只涉及前者。
2.
This paper, based upon the Buddhist epistemology, determines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first,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is one of comparative acts for the others.
本文首先从佛教量论的角度对翻译的实质做出界定,指出翻译的实质是一种为他(社会性)的比量活动。
6) Shulun in Buddhism
佛教疏论
补充资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家汤用彤的著作。原为作者在北京大学等校授课讲义,后经增订,于1938年6月在长沙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1955年,对个别文字作了修改后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为纪念作者90诞辰,1983年收入《汤用彤论著集》中。
全书内容,按时代先后叙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汉代之佛教",共5章,首先对历来"佛教入华诸传说",作了精细的考证。还论述了中国最早出现的译本"四十二章经之性质"。对"汉代佛法之流布",也有扼要而全面的叙述。第一部分重点总结汉代"佛道"的性质,说明当时的佛教信仰,如何被当作中国所谓"道术"的一种,而得以流传。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佛教",共15章。先着眼于三国时"佛教玄学之滥觞",以及两晋之际"名士"与"名僧"的交往。接着综论魏晋佛法兴起之原因,并详述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兼及鸠摩罗什及其门下,包括对僧肇之学的评价。还分析了慧远与道生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对南朝与北朝佛教的性质及其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以及其对隋唐佛教宗派的影响等均有论述。
本书资料丰富,考订精审,作者根据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以及各派思想的相互影响,着重阐明了发展线索,系统地阐明中国佛教思想不完全等同于印度佛教的信仰,中国佛学发展的道路,主要是受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支配和影响。此外,作者还依据充分可靠的历史资料,推翻了在学术界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某些错误论断。本书这些学术成就,受到普遍重视,在国内外学术界均有较大的影响。
全书内容,按时代先后叙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汉代之佛教",共5章,首先对历来"佛教入华诸传说",作了精细的考证。还论述了中国最早出现的译本"四十二章经之性质"。对"汉代佛法之流布",也有扼要而全面的叙述。第一部分重点总结汉代"佛道"的性质,说明当时的佛教信仰,如何被当作中国所谓"道术"的一种,而得以流传。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佛教",共15章。先着眼于三国时"佛教玄学之滥觞",以及两晋之际"名士"与"名僧"的交往。接着综论魏晋佛法兴起之原因,并详述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兼及鸠摩罗什及其门下,包括对僧肇之学的评价。还分析了慧远与道生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对南朝与北朝佛教的性质及其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以及其对隋唐佛教宗派的影响等均有论述。
本书资料丰富,考订精审,作者根据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以及各派思想的相互影响,着重阐明了发展线索,系统地阐明中国佛教思想不完全等同于印度佛教的信仰,中国佛学发展的道路,主要是受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支配和影响。此外,作者还依据充分可靠的历史资料,推翻了在学术界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某些错误论断。本书这些学术成就,受到普遍重视,在国内外学术界均有较大的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