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rief Discussion in Buddhism Philosophy
略论佛教哲学观
2) Buddhist philosophy
佛教哲学
1.
However,Sengzhao Buddhist philosophy also had its limitations in that it borrowed words from m.
然而,僧肇佛教哲学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不仅运用了玄学的词句,思想上也与玄学划不清界限。
2.
After unearthing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concept of " Kong" of Buddhist philosophy, 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re are six opinions of Buddhist philosophy on "Kong", which are "Kong" of ontology, of semantics .
对佛教哲学中的“空”这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发掘。
3.
I first sort out liang chi-chao’s five main articles of“the first philosopher in modern states”、"the shallow cast of psychology of Buddhism "、“the theory review of Awakening of Mahayana Faith”、"the philosophy of Lao Zi" and "Buddha\'s era and the outline of the original Buddhist teaching rationale", and sort out their veins and distill the system of Buddhist philosophy from them.
笔者首先梳理了《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佛教心理学浅测》、《大乘起信论学理考察》、《老子哲学》、《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这五篇梁启超主要的佛教哲学论文,理清脉络,并综合其散存于其各文章中的佛学思想,从中提炼出了梁启超佛教哲学的系统。
3) Buddhistic philosophy
佛教哲学
1.
Many Scholars and research fellows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and put forth many new viewpoints on "the nativity and universality of Chinese philosophy","Neo-confucianism","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modern Neo-confucianism","Daoistic philosophy and Buddhistic philosophy",and "innovation and coming tendenc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哲学的地域性与普世性”这一主题以及“江右哲学”、“传统儒学与现代新儒学”、“道家哲学与佛教哲学”、“中国哲学的创新与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
4)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宋代佛教史学略论
5) Chinese philosophy of Buddhism
中国佛教哲学
1.
Chinese philosophy of Buddhism may, in a certain aspect, adjust human soul, human relationship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fering a solution absent in mundane polity, economy and law.
具有宇宙整体理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中国佛教哲学 ,可以为调整人的心灵 ,进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供世俗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所缺乏的某种解决思路。
6) On the Philosophy of Teaching
论教学哲学
补充资料:藏族佛教哲学
在中国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的佛教各派别的哲学总称。7 世纪,佛教开始从中国内地及尼泊尔、印度相继传入藏族地区。藏传佛教的哲学,基本上属于大乘中观派的"缘起性空"观点。
藏传佛教可分为前弘和后弘两个时期:前弘期始于7世纪中,止于9世纪末。后弘期始于10世纪末。由于师徒传承、教义侧重、修习方式、立教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派别。主要有宁玛、噶当、噶举、萨迦、格鲁等派。
宁玛派 "宁玛"意为"古旧",因其继承前弘期的旧密宗,故名。该派不重戒律,专持密咒,以"大圆满法"为其根本教法。认为一个人的心体本质是纯净、远离尘垢的。在修习中,应让心体随意而往,听其自然,并因势利导,使之能在空虚明净中安住于一境。如此,便可达到解脱而成佛。
噶当派 "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佛所说的一切语言(经、律、论三藏教义)都是对僧人修学全过程的指导。该派由仲敦巴杰维迥乃(1005~1064)创建。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指导判"三士道"。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不求解脱轮回痛苦,只图获得今生来世的利乐;中士道只求个人超脱轮回得寂灭乐,而无普渡众生之心;上士道则发普渡众生之菩提心,为利有情而愿成佛。强调僧人应严守戒律、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噶当派内部又分有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等三个小派别。噶当派教法在西藏地区流传甚广,其他教派普遍受其影响。
噶举派 "噶举"意为"教授传承",该派创始于玛尔巴却吉洛卓 (1012~1097)及其弟子米拉日巴(1040~1123) 。下分若干支系。其教义为"大手印法"。认为世间万物皆空,连心也是空的。此派修炼方法,先使心专注于一境,不趋散乱,不起分别,达到禅定境界。然后去观察自己那颗安住于一境的心在哪里。当哪里也找不到时,就悟到此心本非实有而是空无,从而修得"空性"而成佛。
萨迦派 "萨迦"意为"白土",因创始人在白色土地上建立寺庙,故名。始创于贡乔杰保(1034~1102),昌盛于贡呷宁保(1092~1158)。该派独特之教义为"道果法"。以修"明空无执"或"生死涅槃无别"之见为主。认为世间一切皆是明净空无,应舍弃一切牵挂与执着,断除一切恶业,专心行善积德。破除一般人认为万物实有的常见和认为连佛法、涅槃等一切皆无的断见。如此,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
格鲁派 依创始人所建寺庙立名。因该派僧人均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帽派"。创始人是宗喀巴。该派主张"缘起性空"之说,认为世间万物皆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除去这些条件,则为空无,也就是说不存在客观独立的实体,所以说是"自性空",即"缘起有","毕竟空"。此外,该派还强调严守戒律、显密兼学、先显后密、立三士道等,与噶当派一脉相通。
藏传佛教各派教义虽略有差异,但整个哲学思想体系都是以龙树的中观派即大乘空宗为理论基础。该宗认为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是错误无益的,只有按照佛理去直觉"现观",才能证得诸法实相。依俗谛看,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依真谛说,则一切法皆无自性,都"毕竟空"。所以龙树在他著的《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说:"众生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认为世间一切都由各种条件因素和合生成,而非独立存在的实体。人们所见到的一切,不过是人们施设的名言概念而已。其自性则为空无。这种观点,只承认事物的"缘起有"即假有的一面,但在终极的意义上,则说"自性空",以否定客观事物的真实性。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现观"是一种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藏传佛教也如同其他所有佛教派别一样,主张"四谛"之说,宣扬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藏传佛教可分为前弘和后弘两个时期:前弘期始于7世纪中,止于9世纪末。后弘期始于10世纪末。由于师徒传承、教义侧重、修习方式、立教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派别。主要有宁玛、噶当、噶举、萨迦、格鲁等派。
宁玛派 "宁玛"意为"古旧",因其继承前弘期的旧密宗,故名。该派不重戒律,专持密咒,以"大圆满法"为其根本教法。认为一个人的心体本质是纯净、远离尘垢的。在修习中,应让心体随意而往,听其自然,并因势利导,使之能在空虚明净中安住于一境。如此,便可达到解脱而成佛。
噶当派 "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佛所说的一切语言(经、律、论三藏教义)都是对僧人修学全过程的指导。该派由仲敦巴杰维迥乃(1005~1064)创建。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指导判"三士道"。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不求解脱轮回痛苦,只图获得今生来世的利乐;中士道只求个人超脱轮回得寂灭乐,而无普渡众生之心;上士道则发普渡众生之菩提心,为利有情而愿成佛。强调僧人应严守戒律、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噶当派内部又分有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等三个小派别。噶当派教法在西藏地区流传甚广,其他教派普遍受其影响。
噶举派 "噶举"意为"教授传承",该派创始于玛尔巴却吉洛卓 (1012~1097)及其弟子米拉日巴(1040~1123) 。下分若干支系。其教义为"大手印法"。认为世间万物皆空,连心也是空的。此派修炼方法,先使心专注于一境,不趋散乱,不起分别,达到禅定境界。然后去观察自己那颗安住于一境的心在哪里。当哪里也找不到时,就悟到此心本非实有而是空无,从而修得"空性"而成佛。
萨迦派 "萨迦"意为"白土",因创始人在白色土地上建立寺庙,故名。始创于贡乔杰保(1034~1102),昌盛于贡呷宁保(1092~1158)。该派独特之教义为"道果法"。以修"明空无执"或"生死涅槃无别"之见为主。认为世间一切皆是明净空无,应舍弃一切牵挂与执着,断除一切恶业,专心行善积德。破除一般人认为万物实有的常见和认为连佛法、涅槃等一切皆无的断见。如此,便可达到成佛的目的。
格鲁派 依创始人所建寺庙立名。因该派僧人均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帽派"。创始人是宗喀巴。该派主张"缘起性空"之说,认为世间万物皆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除去这些条件,则为空无,也就是说不存在客观独立的实体,所以说是"自性空",即"缘起有","毕竟空"。此外,该派还强调严守戒律、显密兼学、先显后密、立三士道等,与噶当派一脉相通。
藏传佛教各派教义虽略有差异,但整个哲学思想体系都是以龙树的中观派即大乘空宗为理论基础。该宗认为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是错误无益的,只有按照佛理去直觉"现观",才能证得诸法实相。依俗谛看,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依真谛说,则一切法皆无自性,都"毕竟空"。所以龙树在他著的《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说:"众生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认为世间一切都由各种条件因素和合生成,而非独立存在的实体。人们所见到的一切,不过是人们施设的名言概念而已。其自性则为空无。这种观点,只承认事物的"缘起有"即假有的一面,但在终极的意义上,则说"自性空",以否定客观事物的真实性。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现观"是一种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藏传佛教也如同其他所有佛教派别一样,主张"四谛"之说,宣扬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