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information of exegetics
训诂学知识
1.
Command information of exegetics well in classical Chinese education are beneficial to in-depth analyse the works an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ks,also well-founded explain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在文言教学中掌握训诂学知识,从解释词义、重视修辞表达方式入手能更加深入地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意义,更有根据地解释一些疑难问题。
3) exegesis
[英][,eksɪ'dʒi:sɪs] [美]['ɛksə'dʒisɪs]
训诂
1.
Gan dialect and exegesis of "da"(达),"shang"(伤) and "ling"(凌);
赣方言与“达”、“伤”、“凌”的训诂
2.
Synonyms Exegesis in "ER YA" and Explaination in Great Dictionary;
《尔雅》异名训诂与大型辞书释义
3.
Role that exegesis plays in appreciating ancient poems;
浅谈训诂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4) explanation
[英][,eksplə'neɪʃn] [美]['ɛksplə'neʃən]
训诂
1.
The explanations of ancient TIM classics was first given in Canon of Medicine.
中医经典中的训诂,最早的是在注释《内经》中出现的。
2.
The mistakes and reasons for mistakes of the usage and explanation of these six words and phrases are discriminated in this article.
《庄子》疑难词语很多,本文选取《逍遥游》中的六个疑难词语,考释其词义源流、结构演变和词性变化,辨析其 在使用和训释方面存在的失误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补正他人训诂之失。
5) gloss
[英][ɡlɔs] [美][glɔs]
训诂
1.
From the 80 s of the last century,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s of revise only, discussing phonology, gloss and so on from the aspect of linguistics, the studies of Yan Shigu s Notes for Hanshu have made some processes.
八十年代以来,对颜师古《汉书注》的研究突破了前人仅注重刊谬补缺的局限,从语言文字角度对颜注的音韵、训诂等方面都作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Comments on the Philosophers is a literary special academic works on gloss and emendation.
《诸子平议》是一部训诂和校勘的笔记体学术专著,作者俞樾,晚清小学大家。
3.
Scholium s history refers in particular to the pratice of gloss.
训诂学史指训诂学术的历史。
6)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训诂
1.
To define a word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is the most popular way to explain the meanings of a word in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因文定义是训诂中最常用的一种训释词语意义的方法,本文以古今训诂材料为基础,阐述因文定义的“文”、“义”的具体所指,“文”与“义”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因文定义方法运用的审“文”要领和定“义”的原则、要求。
2.
Our forefathers leave us lots of materials of the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训诂材料,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在训诂中也存在着偷换概念的现象,阅读时应加以辨正之。
补充资料:汉语训诂学
汉语训诂学 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用作解释词语的泛称。 训诂的萌芽 训诂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百余年间的事,但作为训诂事实——解释词义的材料——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有依据字形说解字(词)义的,有依据字音推求字(词)义的,有用同义字(词)来做注释的。当一个字(词)赋予特定的某种学说或思想时,就用语句加以说明,如《孟子·离娄上》:“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子讲解恭、敬、贼三个字词),完全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上可以看成是训诂的萌芽。 汉代的训诂学 训诂发展于汉代。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 ,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 。训诂最先从经书注释开始 。《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本,四种不同注释,其他经书也有各种传本和注释。同时,在汉代产生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训诂专著这一切为训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播迁流转,语言起了很大变化。而古书词义深奥,不易理解,于是注释之风日盛。在这一时期里,不仅儒家经典反复注释 ,而且还注释了《史记》 、《汉书》、《老子》、《庄子》、《楚辞》等书,其中精义颇多。南朝宋齐以后,出现既注释经义,又注释注文的“义疏”体注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这时的字书有《字林》、《纂文》、《字统》、《文字集略》、《玉篇》等书,但大多亡佚。 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义疏”体注释,儒家主要经典都有义疏,其中孔颖达《五经正义》最著名。孔颖达的义疏不仅有关于词义的注释,而且有对文法的说解,此外,这时期还大量注释子部书籍和史部书籍,如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义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等。这时期还有解释双音词的《兼名苑》、解释日常口语的《字宝碎金》、《俗务要名林》等。此外,继承发展了音义书。音义书产生于魏晋,唐代陆德明编撰的《经典释文》是音义书的集大成者,还有唐代高宗时玄应的《大唐众经音义》,唐宪宗时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上述注释书代表了隋唐时期的训诂学水平。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不墨守前人成说,常常另创新义。如王安石的《字说》,王圣美倡导的右文说等;②对古韵(两汉以前的韵部)开始有所认识,吴棫的《韵补》,郑庠的《古音辨》是研究古韵的先导;③明代朱谋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是发展雅学的著作,在双音词和方言俗语研究方面有很多创见。 清代训诂学 清代是训诂学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前人已经注释过的经典著作进行再注释,而且还提出训诂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训诂大家,如:顾炎武、江永、桂馥、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阮元、朱骏声等。清代学者从事训诂研究的主要方法是:①依据对文字形体的分析确定本义,说明引申义。②依据音同音近的道理识别假借字,用本字去阐释文义。③用比证文句的方法考释词义。④因声求义,从同源词角度研究词义的系统性。 以章太炎、沈兼士、黄侃等人代表的近现代学者,宣告传统训诂方法的结束,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引进训诂学之中,最主要表现在推求字源和语根、研究同源字。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是第一个高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训诂一直附属于经学,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语言科学。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