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塔即喇嘛教所崇奉之塔,也就是中国早期“塔婆式塔”的发展。从元代将喇
嘛教奉为国教,塔婆式塔便开始为喇嘛教所尊崇,并被俗称为“喇嘛塔”。这种类型的塔
发源于西藏,其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凡与喇嘛教有关的地区,都建造藏传佛塔。藏传
佛塔的发展与流传,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其一,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
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其二,西藏——云南——四
川——广西——湖北。也就是说,藏传佛塔最先沿中华外围地区发展,然后逐渐进入中原
。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约有30座之多,且全部分布在北京城的西部地区
,其中主要建在喇嘛教寺院内,也有在寺院之外单独建造的。建造年代最早者首推妙应寺
元代佛塔,此外房山一带也有三四座,但体量都不及妙应寺塔。
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式样大体相仿。总体上说,每座佛塔都由4个部分组成:一曰
台基、基座,二曰塔肚(窣屠婆),三曰塔脖子、十三天,四曰塔刹。其造型与外地塔的差
异主要在塔肚部分,即塔肚不是一个,而是上下两个。另外,在塔脖子、十三天部位,还
从上到下加4条曲线作为装饰。其具体造型为:
台基:正常做法为1—2层,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高度为50厘米左右。
基座:一般也分两种式样,一为须弥座,二为莲座。后者又分伏莲与仰莲两种,有的
塔并不做莲座,有的则做两层莲座。
塔肚:一般均做一个圆型体,偏上部分有圆肩,呈上粗下细状态。具体有矮圆型体,
有细而高的圆型体,也有的塔肚上下细、中间粗、上部有收分,还有一种塔的塔肚下粗上
细。这些均视具体情况做相应安排,由此于大同之中呈现小异。
塔脖子:其上为十三天,此为佛教中相轮的变体。 一般来说,相轮的直径尺度都是
相同的,但在藏传佛塔上却做成下粗上细的锥体形,由下至上逐渐缩小。
塔刹:即用金属制作的伞盖,正圆形,周围作出吊穗纹样。伞盖之上做成一个仰月,
上为圆光,象征红日,所以称作日月刹。伞盖的意义在于表示对佛的尊崇。
从全国范围来看,藏传佛塔所用材料有4种,即土材、砖材、石料和琉璃。北京地区
的藏传佛塔主要用砖材建造,也有一部分用琉璃材料,外表十分美观。大多数塔表面都涂
饰白灰,成为白塔。
北京地区的塔婆式塔,自辽代开始建造,如房山云居寺塔即为塔婆式塔与楼阁式塔相
结合的形式。金代塔婆式塔实物首推大延圣寺后殿双塔,它们位于昌平东北的铁壁银山,
目前寺院早已不存,只有双塔较为完整地屹立于山上。双塔基座均为须弥座式,由于水土
流失,基座的下半部已埋入土中。基座之上再做圆形石座4层。塔肚做正常式样,其上端
再设一小型方座,是为塔脖子。再上为13层粗壮相轮,但塔刹已经不存。该塔比例适宜,
基座、塔肚和相轮三大部分各占1/3,形象稳重大方,为北京金代塔婆式塔的代表作。
元代尊奉喇嘛教以后,将塔婆式塔作为该教的崇拜物而大量建造。据笔者调查统计,
北京地区元代以后的藏传佛塔具体情况如下:
1.应寺塔 位于阜城门内妙应寺,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此塔平面为十字折角
形,建在一个方形台基上,基座上部做三重须弥座,其上再做莲层,以大型莲瓣做成伏莲
- 塔身外观为一个塔肚,其形象略扁而有肩,显得并不那么浑圆;塔脖子也用小型折角基
座承担,上面做出13重轮,再上为风格别致的青铜伞盖,顶端做宝瓶为刹。塔全高50余米
。据文献记载,此塔的前身是辽代建造的一座佛塔,后遭到毁坏。元世祖建造此塔时,曾
在原塔内发现舍利子20多粒、香泥小塔2000余尊。
2.护国寺塔 2座。护国寺为元代建筑,坐落在北京城内西北的平安里附近。因破落
已被陆续拆除。 寺内有东西两座舍利塔,均建在院内垂花门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