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自然风景区是泾阳三大风景区之一,位于泾阳县城西北25公里,是九嵕山与北仲山交汇处,泾河由此出谷,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就坐落在此。由于河床逐渐冲刷下切,渠首逐渐向北迁移。秦郑国渠后历代又修了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通济渠、清代龙洞渠以至民国李仪祉先生修建的泾惠渠。在近十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里密布着从战国至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渠口遗址四十多处,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是我国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山挺拔、俊秀、群峰起伏、奇岩林立,怪石峥嵘,钟灵独秀。清冽的泾河水沿着蜿蜒曲折的峡谷湍湍而下,似银发游曳。飞泉激石,似浪卷竹帘,河壁峭崖,腰吐流霞,崖悬短练,百眼矿泉游戏怪石之间,碧波暗绿,映出了情人岛的婀娜俏姿,潺潺溪流向游人讲述着千年的苍变。柳荫垂钓,鸟语花香,泛舟水面,使人心旷神怡。
历代引泾渠口遗址 泾惠渠首进水闸以下至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5平方公里范围内,沿泾河自下而上,遗存有我国战国世代秦郑国渠、汉代白公渠、前秦苻坚渠、唐代郑白渠、宋代丰利渠、小郑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通济渠及清代龙洞渠等古渠引水口和李仪祉先生兴建的泾惠渠拦河坝、进水闸、隧洞、石渠融为一体,游人可一览2200多年来,引泾灌溉的发展变迁史实。郑国渠暨历代引泾工程遗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成年代序列的水利工程遗址,是研究我国水利、经济、政治、军事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古代引泾灌溉的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以农为本,兴办水利发展生产的一部水利史诗,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长期斗争的艰辛历史,而且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
渠道碑亭 泾惠渠渠首碑亭,陈列着公元1469年以来名、清、民国时期的大量碑石,有引泾灌溉工程规划、施工管理的详实记载,有各渠惠泽乡里,造福人民的历史记述,有我国最早的地方管理法规,兵巡关内道特示碑石等。这些碑石文物记录了我国劳动人民开发农田水利工程的悠久历史和发展水利科学技术,造福千秋,惠及人民的丰功伟业。
郑国渠大坝遗址 大坝西自泾河西岸礼泉县界,东至王桥街西,全长2650米,泾河东岸现存长1800米。坝北地势低洼,为蓄水库,蓄水约1500万立方。郑国渠是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动工在关中兴建的大型引泾灌溉工程,这本来是韩国的疲秦之计,欲使秦政力于建设,无力东伐。秦花费了十余年时间,经历一场曲折的政治斗争,终于修成。现存的郑国渠拦河坝及蓄水库遗址是中国最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拦水、蓄水的工程。郑国渠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在世界水利史上发挥过深远的影响。
蕉获泽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蕉获泽,六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遗留下大量的遗迹、遗物。据考证,这里的古人类部落遗址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面积达十平方公里。据[诗经]记载,北方的猃狁部落在蕉获泽一带整顿军旅,侵镐及方。
泾惠渠拦河坝 这座高大宏伟的泾惠渠大坝是在李仪祉先生修建的拦河坝基础上经过多次改造建成的,现高34米,宽68米。上设六孔调节闸,坝南侧建有发电站。站在坝顶向内举目远眺,但见泾水潺潺,宛如素娟,龙折蛇行,在峭壁缝隙间旋转抖动,素丝挂壁,银河倒悬,奇情美景,尽收眼底。有诗赞曰:"秋天幽谷一线天,游人到此难往返"。
白公渠首遗址 白公渠是汉武帝太始二年(前45)继郑国渠之后,由赵大夫白公主持兴建的大型引泾灌溉工程渠,今船头村西北处有遗迹可寻。郑白两渠曾使关中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史载天下财富三分,关中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