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初级汉语教学
1)  teaching Chinese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初级汉语教学
2)  Chinese Teaching at Elementary Class
初级班汉语教学
3)  the oral Chinese teaching for beginners
初级汉语口语教学
1.
The teacher roles in the oral Chinese teaching for beginners;
论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师定位
4)  Oral Clas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
1.
On the Application of Life-situation to Beginners in Oral Clas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现实生活化讨论
5)  junior teaching talents of external Chinese language
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人才
6)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初级阶段汉语教学
补充资料: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应当包括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国内各少数民族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见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以及汉语作为外国语的教学(见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只讲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并且遵从一向的习惯称之为"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及其历史  "语文"是一个整体,包括"语"(语言)和"文"(文字、文学、文化)两个方面。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决定于 3个因素:语言因素──语言、文字的特点;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教育政策、文化背景;科学因素──语言科学、教育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水平。
  
  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代,教育已经相当发达,先后建立过官学和私学。《礼记》里的《学记》以及《荀子》里的《劝学篇》等,表述古人的相当成熟、完备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孔子授徒, 有"文学"科和"言语"科。他整理删订的《诗》 300篇,是作为教材使用的。他说,读《诗》可以多知道草木鸟兽的名称;又说,不学《诗》就不善于言辞。从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作品、诸子百家的著作、几种史书上记载的各诸侯国互相派遣的使节的辞令来判断,当时的语文教学相当发达,对于培养人们的语文能力很重视并且是卓有成效的。
  
  秦汉以来2000 多年的语文教学可以分作 3 个时期。①从秦汉到清末是一个绵延不断的传统时期。虽然各个时期也有发展变化,但总的看来,是量变不是质变,从教学思想到内容到方法,都以封建主义为主导。②从清末,尤其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是一个变革的时期。这几十年间,由于国内要求变革的思潮的兴起以及受国外的影响,语文教学发生了激荡,产生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作法。语文教学的面貌,有了改变。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文教学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  识字教学  从秦汉到现在,汉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因为学好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难点,因为汉字不是字母文字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每个字有由某些笔画构成的固定的形体,表示一个带调的音节,表示语言里的一个语素。构成字的笔画很复杂,有二十几种,形状不同,走向不同。每个字的笔画, 少的只有一两画, 多的可达二三十画或更多。字的数量多,《康熙字典》收字 4万多,现代一般字典、词典收字也多在1万以上。据统计,现代常用的字有7000 多,其中最常用的有3000多。此外还有多音字、多义 字、异体字、形似字、音近字、义近字等种种复杂问题。因此,在初学阶段,认识、理解、书写都有相当的困难。为了对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育工作者设计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不少可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识字教材方面。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写出来是一个汉字;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占的比例很大。古人利用这些特点,采取几个字一句的整齐押韵的办法编写儿童识字教材,便于朗读记诵。从西汉史游编的《急就篇》,到南朝梁武帝时周兴嗣编的《千字文》,宋初人编的《百家姓》,相传为王应麟编的《三字经》,到元明以后的各种识字教材,都采用这个办法。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这些教材在教儿童识字的同时,也附带教一点知识。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初期的"国文"教科书, 包括民国初年的,仍旧不同程度地采取这种传统的办法编写,如"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共和国新国文》第一册)。30、4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也曾用类似的办法进行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级教育的活动,例如辛安亭在延安编写过《儿童三字经》等教材。
  
  《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从宋代起形成了互相配合的整套识字教材,通称《三百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1000多年。《三百千》的总字数是2720,把重复字作为一个字计算,大约共有2000单字。史游的《急就篇》是2016字,东汉人增补了 128字,现在所见的传本是2144字。清代的文字学家和小学教育学家王筠认为,教儿童先识2000字左右,就可以打下初步阅读的基础(据近年统计,最常用字中的前2400个,在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覆盖率可达95%以上)。
  
  另有一种流行于一时一地,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行业色彩(如农业、商业等),用字用语也更为通俗以至十分接近口语的识字教材,叫做"杂字"。起源不晚于《三百千》,而品种极多。这种教材主要流行于中下层社会,不被重视,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在能够见到的约有二三十种。
  
  图文对照,看图识字,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中国现存两种《对相四言杂字》(图1)、(图2)就是采用这种办法编写的教材。一种刊印于明太祖洪武辛亥年(1371),另一种稍晚,小有修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看图识字教材(根据内容考证,此书产生于南宋, 元、明、清历代有略加增删的多种复刊本,现存的是其中的两本)。
  
  书法教学  汉字结构复杂,儿童初学写字有困难,古人设计了一整套的训练方法。①先学写大约 5厘米见方的所谓中楷,把笔画的安排组合充分掌握之后,才学写小楷和大楷。②分几步训练。开始学写字是"描红"(图3),把印好的红字按照教师指点的笔顺描成黑的。第二步是"影写",用比较薄的纸铺在印好的或者教师写好的字样上描摹。第三步是写"米字格"或"圆格"纸,便于安排笔画。第四步是在白纸上印好的方格里写。最后脱格。③在学写字的入门阶段,写字和识字分开进行,不求同步前进。例如,读《百家姓》的"赵、钱、孙、李"等,这些字复杂难写,因此,开始时学写笔画很简单的"上、大、人"等, 逐渐复杂, 逐步与识字结合。从上述的第四步开始临摹名家碑帖。先临摹楷书,进而临摹行书以至草书,有的甚至学写隶书和篆书,逐步进入学习书法艺术的阶段。
  
  读书教学  儿童的语文教学,在识字教学告一段落之后,进入读书阶段。首先读的是《四书》,依次序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是儒家的根本经典,每个学童都要读,不论他将来是读书应科举还是从事其他职业。这以后,如果他将来要读书应科举,他就要诵读《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经传》(合称《五经》)。还可以进一步读其他经书如《周礼》、《仪礼》、《尔雅》,史书如《史记》、 《汉书》, 子书如《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
  
  如果不准备应科举,另有一些读物供儿童和少年阅读。就内容而论,主要有两类。第 1类是按照儒家思想进行伦理、道德、待人接物的教育。最早的有相传是管子编的《弟子职》,东汉班昭编的《女论语》。以后有宋代、明代理学家编的 《性理字训》、 《小学韵语》、《小儿语》等, 以及明代、 清代人编的《昔时贤文》、《弟子规》等。第 2类是历史知识性的读物。流行最广的有宋代黄继善编的 《史学提要》, 明代赵南星编的《史韵》和清代王仕云编的《鉴略》等。第 3类是讲各科知识以及各种掌故趣闻、名言语的读物,始于唐代的《兔园策》和《蒙求》,以后有宋代方逢辰编的《名物蒙求》,明代、清代人编的《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
  
  与此同时进行的初步文学教育有两种项目,一种是教儿童读诗。唐代胡曾的《咏史诗》作为儿童教材,内容既有历史故事,也有不少文学性的传说故事。宋代以后有《千家诗》,选唐宋名家的优秀小诗编为读本。这本教科书长期广泛流行,和《三百千》相提并论,合称《三百千千》。另一种是教儿童读散文(文言的)故事,大致始于明代,从明嘉靖(16世纪)之后,陆续出了好几种这类教材,一般称为《日记故事》(即每天读记一则故事之意), 并且多为图文对照本或插图本(图4),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熊大木校注本, 此后也有称为《书言故事》、《黄眉故事》、《童蒙观鉴》等名称的。(见彩图)
  
  有志于读书应科举的儿童、 少年, 除读《四书》、《五经》外,往往也同时读以上这些读物。
  
  作文教学  如果一个儿童是读书应科举的培养对象,一般在读完《四书》之后开始学做八股文。还要学会对对子,这是学做试贴诗的准备工作。八股文和试贴诗都有各种选本供学生仿效,更有书商选取历科考中举人、进士的考卷,印成阅读教材,称为"闱墨",被不少教师学生视为应考的捷径而争相教、学。年龄稍大一点就要在八股文之外学做"古文",在试贴诗之外学做其他诗体。为学习作文和作诗提供范本,有各种诗文选。诗的选本如果从《昭明文选》、《玉台新咏》算起,那是很多的, 但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初人选的《唐诗三百首》,甚至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在散文方面,从宋代就已经出了多种专作教材使用的古文选本,如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的《文章轨范》,吕祖谦的《古文关键》。以后又有若干种。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清初人编的《古文观止》,选编从先秦到明代的 200多篇有名的文章。《唐诗三百首》和《 古文观止 》这两种选本广泛流行了 200多年,直到现在还有人使用,其影响之大,没有别的选本可以相比。各种选本大都有或繁或简的注释, 解析、 评点。教师逐字逐句串讲,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不准备应考的学生,除了念念《古文观止》以外,还要念些在生活上有用的书,如各种《尺牍》以及《事林广记》之类的书。
  
  1919~1949年的语文教学  清末废除科举,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开办新学堂。新学堂的学制、课程以至教材,大都从东西方先进国家引进。唯有语文一科无从引进,因此,只是取消了八股文的教学,代之以国文教科书,形式不同,在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语文教学才真正受到了一次大的冲击。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①小学里设"国语"课,全用白话文(合乎或接近当时口头语言的书面语),从一开头就学简短的白话句子以至短小的文章,如儿歌,故事,等等。"国语"课把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 一边识字一边阅读,从阅读中逐步识字。阅读教材,除了语言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文之外,内容也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兴趣比较接近,并且逐步增加了文学性,如选用一些当代的儿童文学作品或用白话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和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之类。
  
  ②识字、 阅读工具的改进。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逐步产生并且广泛推行了注音字母,为识字教学创制了一种较好的工具。中国古代没有很方便的表示字音的办法,只有直音法,如"虹,音红",反切法如"虹,胡翁切"。这两种方法都有缺点。20世纪初叶 ,随着国语运动的展开,出现了许多拼音方案,最后总结为"注音字母",由当时的教育部颁行全国。此外,供中小学生用的字典和词书也越来越多,供少年儿童自由选读的各种课外读物也多起来了,并且有了专为儿童和中学生编的期刊,如《儿童世界》、《学生杂志》、《中学生》,等等。
  
  ③阅读范围逐步扩大,白话文和文学教学的分量也逐渐增加。1949年以前,中学里仍设"国文"课(有一段时间,有些初级中学也同小学一样称为"国语"课)。初级中学的"国文"课,仍以文言文为主,但是白话文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并且大都是"五四"前后的新文学作品,如蔡元培、鲁迅、 叶圣陶、 谢冰心、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作品, 以后渐及于茅盾、 巴金、朱自清、老舍等人的作品,并逐渐选读早期白话小说的节录,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镜花缘》、《老残游记》,等等。高级中学的"国文"课大都全部学习文言文,不过艰深古奥的古代经典减少,清浅优美的唐宋古文以及史传、传奇小说、笔记小说等等逐渐增多。与此同时,提倡课外阅读,有的学校指定若干种著作为必读书,如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胡适文存》,等等。出版了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综合性刊物和文艺刊物,如《新青年》、《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新中华》、《生活周刊》,等等,其中不少在引导学生自由阅读之中介绍了一些新的思想观点,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
  
  ④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研究。20世纪初有人开始引进东西方现代教育学理论, 翻译了一些专著 ,出版了《教育杂志》,"五四"运动以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更加发展,推动了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探讨 , 逐渐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这期间从事这方面研讨的人很多,其中影响比较大、比较长远的有陶行知、夏丐尊、 叶圣陶、 王森然、阮真、朱自清、浦江清,等等。他们共同的主张是:反对以阅读古代经典为主,提倡读白话文,读与社会生活接近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和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文章;反对注入式讲解和让学生呆读死记;提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独立思考,学以致用。他们中间多半都有实际的教学经验,有的探讨理论,如王森然,有的长期从事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并编写了多种使用广泛的课本,如叶圣陶、夏丐尊,此外还有傅东华等人。叶圣陶、夏丐尊二人从30年代后期就提出过"语文"这个概念,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当摆脱盲目性,力求科学化的设想,并且合编了《国文百八课》的教材来体现他们的主张。可惜教材只编出了 2/3就因爆发了抗日战争而中断,实验也停止。
  
  ⑤"解放区"的经验。20年代在东南地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30年代以后在西北等地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这些地区的语文教学,更彻底地实现了"五四"运动前后提出的主张,同时并结合地区和战时状态的实际,创造了一些经验。主要是在成人识字教学(扫盲)方面推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既适当利用了传统方法,也利用了拉丁化字母的办法。其次是结合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教材既重视语文本身的系统性,教学步骤的科学性,又密切结合实际。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编的《中等国文》可为代表。主持解放区的语文教学改革和教材研究的有胡乔木、徐特立、辛安亭等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语文教学  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有几项重大改革和实验。
  
  ①1949年以后,从小学到高级中学,这门学科统称"语文", 不再划分为" 国语"和"国文"两个段落。整个基础教育(或称普通教育,即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阶段都有语言教育的任务,不再把"语"的教育局限在小学阶段。
  
  ②对识字教学进行了多种实验。主要的有 3种。一是"分散识字"。把小学阶段应当学会的字有计划地分配在小学几个年级的阅读材料里,随课文教识字,以减轻小学初期阶段识字量大的负担,把注意力更多地用于说话、阅读等训练。二是"集中识字"。利用汉字大多数是合体的特点,选定造字能力强的字(即本身可以是其他若干字的构成部件的)作为基本字,把基本字相同的一批字放在一起集中学习。一般可以在两年或稍多一点的时间使儿童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为阅读教学打下基础。三是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和读写,首先提高学生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的能力,用汉语拼音阅读和作文,让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然后在阅读和作文中逐步引进汉字,最后达到全部用汉字阅读和写作。目前一些学校正在进行这种实验。
  
  ③改革阅读教学的内容。随着社会制度和教育方针的变革,阅读教学在思想内容和语言方面都有不少变革。小学语文, 不仅全用白话, 而且更加接近于日常口语,但是必须合乎规范;此外,也选用少量清浅短小的旧体诗词和近代白话小说的片段。初级中学仍以白话文为主,选入少量文言文。高级中学, 文言文的分量稍有增加,白话文的选材面有所扩充,除文学作品外,也选入一些科学性、政治性和应用性的材料。文言文的选材面也有所扩充,除了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家散文之外,历史上著名科学家的传记等等也在入选之列。
  
  ④一次重要的改革实验。50年代中期 ,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实验,把语文科分为"文学"和"汉语"两科,分别进行系统的文学教学和汉语知识教学。为此选派专业人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内设立了专门的编辑机构,负责拟订两科的教学大纲,编写两科的教科书。文学科,在叶圣陶、吴伯肖的指导下,由张毕来担任主编,编出了初中和高中用的全套文学教材。初中教材按照文学体裁分为故事、散文、小说等几部分,每部分主要是选文,并有介绍有关这类文学体裁知识的课文。高中前两年按照文学史的顺序教学中国文学,选文之外有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史和重要作家、作品的课文;高中第 3年讲授外国文学。汉语科,在吕叔湘指导下,由张志公主编,编出了汉语课本,主要用于初中阶段,按照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顺序系统地介绍这些知识,并附大量的练习作业。当时的多种语法著作中所用语法体系很不一致,为此草拟了一个《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为编写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依据。文学和汉语的分科教学于1955年在少数中学进行过试验,1956年在全国中学实行。1958年,两种教科书停用,恢复了语文课。《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继续使用,并且对部分高等学校的语法教学、语法研究产生了一定作用。根据多年使用的经验,吸收教师们反映的意见,1984年重新拟定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取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⑤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进展。1949年以来,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正确处理"文道关系"。语文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用好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又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何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研究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文(语文工具)道(思想,文化)"关系,一般认为"文"与"道"应当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道"的教育应当寓于"文"的教育之中,并且通过"文"的教育来实现,不能妨碍了"文" 的教育,也不能忽视"道"的教育。b.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中国有很长的语文教育历史,60年代起,有人对传统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探讨。c.对国外语文教学的研究。50年代对苏联语文教学的研究进行的比较多,特别是如何把教学论的原理运用于阅读教学,打破了以往多数教师惯用的" 串讲" 法(逐句讲解)。近年来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对国外语文教学的各种学术流派的理论以及课程设计等等进行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促进了对中国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始终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加快速度,提高质量,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从古到今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目前,无论在理论研究上或在教学手段上都比以往具备更多更好的条件。
  
  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中国特有的问题,即文言文的教学问题。所谓文言文是秦汉以下逐步定型了的、与实际使用中的活语言脱节的一种书面语,在历代的官府和文化教育界一直作为标准的书面语使用了2000多年。中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主要是用文言文记载的,要保存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不能不理会文言文;但是由于它与现代实际语言脱节太远,教学困难,而收效往往不大。因此,几十年来,文言文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处理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变化比较多,起伏比较大。至今,这个问题仍在继续研讨之中。
  
  语文教学本应包括听说和读写两个方面的训练。从先秦到汉魏,听说能力以至捷辩能力很受重视。唐宋以后,自从科举考试,以文取士的制度逐步确立之后,语文教学形成了识字→读书→作文章这样一个程序,口头语言的教育被严重忽视。这个传统历时久, 根深蒂固,一直影响到当代。随着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革新以至人工智能研究的开展,口语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对这个方面越来越重视,正被作为一个重点课题在进行研究和实验。作文教学,由于受到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八股文传统的影响,在当代语文教学中,与汉字教学、阅读教学、语文知识教学比较,进度缓慢。如何进一步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合格的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中另一个重点项目。
  
  在全世界,使用汉语、汉字的人口有10多亿。在许多国家,学习汉语文的人越来越多。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既是中国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关系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使语文教学与教育科学和语言科学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纳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轨道,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书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陈必祥主编:《语文教育发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昆明,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