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古代诗文
1)  ancient poems
古代诗文
1.
Ancient festival culture forms an inseparable bond with Chinese ancient poems,is also precious historical records for our research in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and customs culture.
古代诗文与古代的节日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是我们研究传统节俗文化的珍贵史料。
2.
In learning ancient poems,we adopted the method of recitation combined with students individual learning,group discussion and collective exchange.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应采用以“诵读”为核心,结合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来展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  ancient Chinese essay
中国古代诗文理论
3)  ancient poem
古代诗歌
1.
Aesthetics that China’s ancient poem translate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s explored;
中国古代诗歌汉译英的美学探索
2.
The change that ancient poems account pretty large percentage in the textbooks suggests that people share stronger awareness that it is vital to maintain national spirits and styles in today s globalized world.
在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表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如何保持民族精神和风格的重要性。
4)  classical poetry
古代诗歌
1.
Looking back up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we will notice that chanting is a consistent way for teaching classical poetry.
本文研究在高中古代诗歌的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焕发勃勃生机。
5)  classical poetics
古代诗学
1.
The paper studies form distinction in classical poetics through the theory of stylistics.
立足于本土文学批评理论本身,借鉴西方文体形式批评的研究角度与思维方法,从文体学角度来研究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对于发掘与认识中国文学思想的民族特征,深化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6)  Ancient Poetry
古代诗歌
1.
Discussion on the ref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textile culture in Chinese ancient poetry;
谈中国古代诗歌对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的折射
2.
The ancient poetry of France is a gem of French literature.
法国古代诗歌是法国文坛上的一块瑰宝,其艺术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3.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artistry in the light of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realms,discussing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implicit art of ancient poetry.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历来为诗歌创作者和诗评者所重视。
补充资料: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是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柳开首举“尊韩”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崇散尚朴、宣扬教化等,反对浮靡文风。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石介在《怪说》中抨击西昆体“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他们的诗文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但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在当时影响不大,存在重道轻文,忽视文章语言形式的倾向。除王禹偁外,他们的创作成就不高。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时期,是运动形成高潮阶段。代表作家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先是范仲淹提出主张改革文风,戒浮华,得到朝廷支持,于是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反对拟古和雕琢。尹洙摒弃骈文,致力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苏舜钦认为写作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梅尧臣论诗强调写诗要有感而发,重比兴。认为诗歌要写实,要对现实有所美刺,反对西昆派的浮艳诗风,主张语言要朴素,风格要平淡。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中有许多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十分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要求作家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艺术修养,主张为文要从不同内容出发采取不同表现形式,为文要文理自然,还要讲究章法。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