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古代诗人
1)  ancient poem
古代诗歌
1.
Aesthetics that China’s ancient poem translate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s explored;
中国古代诗歌汉译英的美学探索
2.
The change that ancient poems account pretty large percentage in the textbooks suggests that people share stronger awareness that it is vital to maintain national spirits and styles in today s globalized world.
在教材中,古代诗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表明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如何保持民族精神和风格的重要性。
2)  classical poetry
古代诗歌
1.
Looking back up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we will notice that chanting is a consistent way for teaching classical poetry.
本文研究在高中古代诗歌的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焕发勃勃生机。
3)  classical poetics
古代诗学
1.
The paper studies form distinction in classical poetics through the theory of stylistics.
立足于本土文学批评理论本身,借鉴西方文体形式批评的研究角度与思维方法,从文体学角度来研究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对于发掘与认识中国文学思想的民族特征,深化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4)  Ancient Poetry
古代诗歌
1.
Discussion on the ref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textile culture in Chinese ancient poetry;
谈中国古代诗歌对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的折射
2.
The ancient poetry of France is a gem of French literature.
法国古代诗歌是法国文坛上的一块瑰宝,其艺术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3.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artistry in the light of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realms,discussing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implicit art of ancient poetry.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历来为诗歌创作者和诗评者所重视。
5)  ancient poems
古代诗词
1.
When commenting and making study on Chinese ancient poems,Ye Jiaying is aware of applying western theories and methods into the study which has been of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m study.
叶嘉莹在评论和研究中国古代诗词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西方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了她的古代诗词解析之中,这是她融合中西诗学推动中国诗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就她的论著中所引用的西方理论和方法,来说明她对中国古代诗词宏微观结合的解析,从而概括其研究风格和特点。
6)  ancient poems
古代诗文
1.
Ancient festival culture forms an inseparable bond with Chinese ancient poems,is also precious historical records for our research in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and customs culture.
古代诗文与古代的节日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是我们研究传统节俗文化的珍贵史料。
2.
In learning ancient poems,we adopted the method of recitation combined with students individual learning,group discussion and collective exchange.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应采用以“诵读”为核心,结合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来展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补充资料:北朝诗歌
      由于北朝统治的黄河流域从西晋末年以后经历了长期战乱,而且北魏初年的帝王对汉族文化重视不够,因此北朝的诗歌创作远不如南朝繁荣,流传下来的作品也较少。
  
  北朝的文人诗兴起很晚。在孝文帝元宏以前,作者甚少,流传至今的只有高允、宗钦和段承根等人所作的一些质木无文的四言诗,以及高允拟汉乐府所作的《罗敷行》、《王子乔》等。四言诗全属枯燥无味的说教,乐府诗亦一味模仿,而且缺乏文采。元宏迁洛以后,大力提倡汉化,北方的文人诗创作才略有起色。当时有诗流传的如郑道昭、祖莹、元勰、常景等。所存作品不多,艺术手法大抵仿效南朝,但并没有达到南朝的水平。其中郑道昭和常景的作品似乎受南朝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影响较大,郑道昭的一些写景诗比较古奥,遣词造句都近于鲍照与谢灵运,常景的《赞四君诗》则受颜延之《五君咏》及鲍照《蜀四贤咏》的影响较为明显。他还仿刘琨作《扶风歌》15首,今已亡佚。祖莹、元勰的诗则模仿由南朝入北的王肃的诗。这些诗在艺术上不算很成熟,却偏于慷慨悲凉,与南朝诗有所不同。《魏书·文苑传》说到北魏自元宏以后,"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因为文学长期衰落之后,虽经统治者的提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许多有较高成就的诗人。
  
  北魏末年经过"六镇"起义及"尔朱荣之乱"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又变成北齐和北周的对峙。其中东魏和北齐统治着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文人大抵聚居于邺城。这时著名的诗歌作者有温子昇、邢劭和魏收等。他们的诗主要取法南朝的齐梁诗人。据说温子昇的作品流传到江南,曾受到梁武帝萧衍的称赏。他曾写过一些乐府诗,在形式上近于南朝民歌。而题材则多少受北朝民歌及凉州歌谣的影响。他最著名的《捣衣诗》受齐梁诗影响很深,而且与初唐某些诗人的诗风近似。据记载邢劭和魏收是北齐文人中两个派别的首领。邢劭追步沈约,魏收则效法任昉。他们的诗存者不多,但和南朝梁陈诗人相比,确实也无逊色。和他们同时的刘逖,也有一些较好的诗。这些诗很讲究辞藻和对仗,标志着北朝文人诗的艺术水平已逐步与南朝相接近。
  
  北朝文人诗的兴起与南方经"侯景之乱"后一些文人的北逃有一定关系。北齐诗人中像萧慤就是梁朝的宗室。他的《秋思诗》中"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疎"两句,颇受人称赏,但也有人以为纯系南朝诗风而不甚赞成。另一个由梁入北齐的文人颜之推,虽不以诗名,但他的《古意诗二首》及《从周入齐夜渡砥柱》等诗,风格亦较清拔。
  
  北齐后期出现的阳休之、卢思道、薛道衡等都生活到隋代。其中薛道衡的主要创作活动已在隋时。阳休之的作品较少,而且缺乏传诵之作。卢思道则很有特色,他写边塞题材的诗,苍凉而富有真情实感,开了唐代边塞诗的先声。
  
  和北齐对峙的北周,由于地处黄河上游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所以本地出生的文人较少。不过由于北周的创建者宇文泰攻占了梁朝的益州(今四川一带)和荆州(今湖北省襄阳、江陵一带),又得到了庾信、王褒等南方诗人,所以现存北周诗的数量超过了北齐。庾信和王褒的传世佳作都是到了北方之后写成的。比起在南方时的作品,其诗风也有改变,如庾信在南朝写的诗多清绮柔靡之色,没有脱出"宫体诗"的范畴;而到北方以后,则颇多沉郁悲凉之辞。其代表作《拟咏怀》尤为突出。所以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这种变化是与作者生活经历及遭遇分不开的。王褒的情况也与庾信相类似。他的诗数量较少,其中被人们传诵的主要是边塞之作。像《渡河北》等名篇,和卢思道作品有些类似。
  
  除了王褒、庾信外,据《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说,北周明帝宇文毓、赵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都能诗。他们的作品受王褒、庾信的影响较大。
  
  北朝诗兴起较晚,在形式和技巧方面,学习了南朝的诗歌。但由于社会生活与南朝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北朝诗在内容与风格上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