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ulik
高罗佩
1.
Gulik s translation of Dee Goong An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westerners since it first appeared in 1949.
本文旨在从选材过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高罗佩在翻译《狄公案》时对译语文化和译文读者的关照。
2.
Judge Dee Mysteries,which is written by Robert Hansvan Gulik,the Dutch Sinologist,is an adaption of Di Gong An which is an novel about legal case in Qing dynasty,but their narrative points of view are different.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创作的《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改编自清代公案小说《狄公案》。
2) Robert Van Gulik
荷兰高罗佩
3) Peinieluopei
佩涅罗佩
1.
The interdependently relationship between Peinieluopei and Telemakesi and the reason to form it;
佩涅罗佩与特勒马科斯之间的互依关系及其原因
4) Pelog
佩罗格
1.
By analysis of the 76 royal Gamelan scales newly known by Javanese scholars, the paper studies structure of Slendro and Pelog scale from an induction perspective, and holds that they consist of 7/6 and 8/7 or nearby interval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论文通过对新掌握的爪哇本土学者实测的76套宫廷甘美兰乐器音阶数据的分析与论证,从非演绎律的角度探索和研究斯连德若与佩罗格音阶的结构形态,认为构成斯连德若与佩罗格音阶的是7/6和8/7或靠近它们的简比谐音音程。
5) Pesaro
[英]['pezɑ:rɔ:] [美]['pezə,ro, 'pɛzɑrɔ]
佩萨罗
补充资料:高罗佩
高罗佩:一个塑造了狄仁杰的杰出荷兰作家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荷兰人对中国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荷兰的汉学大师高罗佩博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他的侦探小说《狄公案》发行100多万册,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高罗佩在中国文化、艺术、法律及社会等方面渊博的知识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断指记》便是其中一例。在1964年春荷兰的“书籍周”上,该书曾被免费赠送给买书的人;他的另一本《黄金案》被荷兰贝尔纳亲王翻译成西班牙文出版。他因成功地把唐朝官员狄仁杰塑造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的形象而使自己大红大紫,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迷恋中国文化
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高罗佩是他到中国后起的名字。他1910年出生于荷兰祖芬,幼年时曾随父亲在荷属东印度住了9年,1923年回到荷兰。小时候,家中花瓶上的中文文字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高中时,他开始学习梵文,16岁时,他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了一个学农业的中国留学生教他中文。1929年,他进入当时荷兰的汉学中心莱顿大学学习中文与法律,同时系统地学习中文。1933年,他进入乌得勒支大学攻读中文、日文、藏文、梵文和东方历史文化,连后来学的,他总共通15种语言。25岁时他获得博士学位。高罗佩之博学多才,此时已初露端倪。
1935年高罗佩毕业后,到荷兰外交界供职。在长达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他先后供职于荷兰驻东京、重庆、南京、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吉隆坡的领事机构。1943年,他来到中国重庆。那时重庆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也是中国学者、名流荟萃之地。当时高罗佩担任荷兰流亡政府驻重庆使馆一秘。重庆中外文化人云集,使他有充分的机会接触这些名流,为他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迷恋中国琴艺与书法
1943年初到重庆时,高罗佩就被神奇美妙的中国文化所吸引。安顿下来之后,他开始细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精髓。首先,他对中国琴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自己“癖嗜音乐,雅好古琴”。不久,他聘请中国琴师叶诗梦指导自己弹奏《高山流水》等乐曲,并颇有体会地讲,“贵国琴理渊静,欲抚此操,必心有高山流水,方悟得妙趣和奥秘。”每当弹琴时,他神情专注,摇头晃脑,一副沉醉其中的模样。同年他与于右任、冯玉祥等社会名流组织“天风琴社”,专门从事中国琴艺研究。这年中秋节,高罗佩“偕未婚妻水世芳女士与美国东方学者艾维廉博士等社会名流聚会,在嘉陵江边鼓琴弄瑟,引吭高歌”。时人称:“此次雅集,堪称抗战时期华夏文化绚丽异彩的一次弘扬,是文人的盛会。”
高罗佩认真投入中国琴文化研究,还真搞出来点名堂。1940年,他花费大量心血写成英文专著《琴道》一书,由日本上智大学出版,此书被认为是古代琴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作。不仅如此,高罗佩在追寻中国琴学东传日本的踪迹时,发现明末清初有一位旅日僧人,法号东皋,在日本琴史上很有影响,也许是把中国琴学传入日本的第一人,而其名字却绝少出现在中国史籍中。随后他用了整整7年时间遍访名刹古寺、博物馆院,共获得禅师遗著遗物300余件,辑成《东皋新越禅师全集》,原拟于1941年付梓,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流产。1944年,他在重庆出版了《东皋禅师集刊》,成为中国佛学史补缺之作。这位异乡客因热爱中国文化而发掘出如此多的东西,确实令人吃惊。
高罗佩从20岁开始练书法,终生不辍。据他的夫人回忆:“从我认识他,一直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中断过练习中国书法。”到重庆后,他更是将这种爱好发挥到了极致。他的“高体”字独有一格,在西方人中,他的书法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字笔力雄健,功底深厚,并偏爱行书与草书。中国书法家沈尹默、郭沫若、于右任等常是他的座上客。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荷兰人对中国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荷兰的汉学大师高罗佩博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他的侦探小说《狄公案》发行100多万册,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高罗佩在中国文化、艺术、法律及社会等方面渊博的知识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断指记》便是其中一例。在1964年春荷兰的“书籍周”上,该书曾被免费赠送给买书的人;他的另一本《黄金案》被荷兰贝尔纳亲王翻译成西班牙文出版。他因成功地把唐朝官员狄仁杰塑造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的形象而使自己大红大紫,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迷恋中国文化
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高罗佩是他到中国后起的名字。他1910年出生于荷兰祖芬,幼年时曾随父亲在荷属东印度住了9年,1923年回到荷兰。小时候,家中花瓶上的中文文字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高中时,他开始学习梵文,16岁时,他在鹿特丹唐人街找到了一个学农业的中国留学生教他中文。1929年,他进入当时荷兰的汉学中心莱顿大学学习中文与法律,同时系统地学习中文。1933年,他进入乌得勒支大学攻读中文、日文、藏文、梵文和东方历史文化,连后来学的,他总共通15种语言。25岁时他获得博士学位。高罗佩之博学多才,此时已初露端倪。
1935年高罗佩毕业后,到荷兰外交界供职。在长达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他先后供职于荷兰驻东京、重庆、南京、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吉隆坡的领事机构。1943年,他来到中国重庆。那时重庆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也是中国学者、名流荟萃之地。当时高罗佩担任荷兰流亡政府驻重庆使馆一秘。重庆中外文化人云集,使他有充分的机会接触这些名流,为他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迷恋中国琴艺与书法
1943年初到重庆时,高罗佩就被神奇美妙的中国文化所吸引。安顿下来之后,他开始细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精髓。首先,他对中国琴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自己“癖嗜音乐,雅好古琴”。不久,他聘请中国琴师叶诗梦指导自己弹奏《高山流水》等乐曲,并颇有体会地讲,“贵国琴理渊静,欲抚此操,必心有高山流水,方悟得妙趣和奥秘。”每当弹琴时,他神情专注,摇头晃脑,一副沉醉其中的模样。同年他与于右任、冯玉祥等社会名流组织“天风琴社”,专门从事中国琴艺研究。这年中秋节,高罗佩“偕未婚妻水世芳女士与美国东方学者艾维廉博士等社会名流聚会,在嘉陵江边鼓琴弄瑟,引吭高歌”。时人称:“此次雅集,堪称抗战时期华夏文化绚丽异彩的一次弘扬,是文人的盛会。”
高罗佩认真投入中国琴文化研究,还真搞出来点名堂。1940年,他花费大量心血写成英文专著《琴道》一书,由日本上智大学出版,此书被认为是古代琴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作。不仅如此,高罗佩在追寻中国琴学东传日本的踪迹时,发现明末清初有一位旅日僧人,法号东皋,在日本琴史上很有影响,也许是把中国琴学传入日本的第一人,而其名字却绝少出现在中国史籍中。随后他用了整整7年时间遍访名刹古寺、博物馆院,共获得禅师遗著遗物300余件,辑成《东皋新越禅师全集》,原拟于1941年付梓,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流产。1944年,他在重庆出版了《东皋禅师集刊》,成为中国佛学史补缺之作。这位异乡客因热爱中国文化而发掘出如此多的东西,确实令人吃惊。
高罗佩从20岁开始练书法,终生不辍。据他的夫人回忆:“从我认识他,一直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中断过练习中国书法。”到重庆后,他更是将这种爱好发挥到了极致。他的“高体”字独有一格,在西方人中,他的书法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字笔力雄健,功底深厚,并偏爱行书与草书。中国书法家沈尹默、郭沫若、于右任等常是他的座上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