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mmunicative act
交际行为
1.
Due to the fact that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L2) learners are becoming younger and younger and they are short of both linguistic and pragmatic knowledge in L2,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how Chinese EFL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grade 1 to grade 4) use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act (CA).
鉴于我国外语学习者低龄化的趋势及其认知水平低、外语语言和语用知识缺乏等因素,本研究借鉴儿童语言发展研究领域中的语用能力分析模式,从交际行为的角度考察了我国一至四年级小学生在交际中英语的使用情况,即在社会交际、言语行为、社会交际-言语行为层面对其英语交际行为进行描述性测量,分析并描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特点和模式。
2.
This issue has no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to date, but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issue is of importance and it suggests that "a communicative act" can serve as a unit of analysis.
作者认为,对含有语码转换的语篇进行分析,应该从交际功能角度考虑,把“分析单位”限定为交际行为。
3.
Public signs,a form of highly context-dependent communicative act,should be dealt with by translators and theorists with full awareness of its context,culture-specific factors and communicators.
公示语是一种高度依赖语境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研究者均应充分把握语境、文化、角色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2) communicative behavior
交际行为
1.
On the basis of an investigation in cultural communicative behavior differences,further analysis is made in terms of value system,thinking modes.
英汉交际行为模式存在差异。
2.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concerns exploring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hind language use (such as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 use of silence, lexical items) through concordance 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G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Brown and Levinson的礼貌原则的框架下,从语用学的角度,采用语料库检索的方法,调查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如交际行为方式,静默的使用,词的使用),旨在探析语言现象背后折射的文化冲突。
3) non-verbal behavior
非语言交际行为
1.
Interaction of non-verbal behavior between English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英语教学中的师生非语言交际行为
4)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非语言交际行为
1.
Elaboration on the optimized functi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t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论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优化作用
2.
In daily communications,more attentions are paid to the verbal correctness,appropriateness and acceptability whil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ffect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re neglected,causing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实际交际中,人们通常多注意语言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接受性,却往往忽略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5) network communication behavior
网络交际行为
1.
Therefore,accurately held the deep reason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cation behavior,objectively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cation behavior,thus correctly guide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cation behavior,is a necessary and pressing research issue to the.
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交际行为的深层原因,客观分析大学生网络交际行为的问题,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交际行为,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是十分必要而紧迫的课题。
6) speech intercommunication
言语交际行为
1.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barriers in speech intercommunication and to make a study 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norms of the language use and the culture.
本文试图分析言语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干扰现象,研究语言规约和文化规约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补充资料:《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
C.赫尔著。纽约阿普尔顿世纪克罗夫茨公司1943年第一版。这是一部阐述赫尔的假设-演绎理论体系的代表性专著。本书共20章。第 1章讲科学理论的性质。以后各章依次为:一种客观的行为理论、刺激的接受和有机体的生存、行动及其协调的生物学问题、在需要条件下内部行为的特征、基本强化、次级强化、习惯强度与各种强化内素的关系等。最后一章是总结和结论。书后还附有本书使用的各种概念符号的说明。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客观的行为理论体系。他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应该:①能够解释已往积累的大量经验资料;②能够从相对少量的公设(本书列举了16条公设)中推导出许多定理;③能够采用具体明确的经验性的试验来加以证明;④能够用新的证据、经验证明和进一步的思辨对这个理论体系加以修订;⑤能够用数学公式对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目标加以数量化的表述。作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整体性行为。这种行为包含着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它具有生物的适应性;行为的中介变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应该用操作性的定义加以确定。在方法论上,作者严格遵守机械主义的、还原主义的和行为主义的客观原则,反对给予所观察的行为以任何主观的解释。赫尔在书中还主张严格遵守一种假设-演绎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一系列事先确定的公式进行严格的演绎。它包括建立公设,并由此演绎出可以用实验检验的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结论用实验加以实际检验,修正错误的结果,经过证实再把它们纳入科学体系之中。本书所提出的学习理论是西方带有权威性的学习理论之一。它可以大体归为下列各点:①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这个联结称为习惯强度,以符号SHR表示。H为习惯;S和R分别表示有关的刺激和反应。②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强化;强化兼指E.L.桑代克的强化和И.Π.巴甫洛夫的强化;强化的效果在于减少当时起作用的内驱力(D)的强度。③SHR作为一种强化作用的函数,其强度随强化而逐渐增加,而且代表一种行为的相对持久的改变。④习惯强度只有在驱力状态下才能被激起,驱力激起有效的习惯强度,使之成为反应势能(SER),反应势能是一种使反应被激起的可能性,相当于作业。赫尔认为,反应势能的量是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递增函数。可以用下列简明公式表示:SER=D×SHR。表示一个人在特定时刻的作业是由他的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积决定的。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客观的行为理论体系。他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应该:①能够解释已往积累的大量经验资料;②能够从相对少量的公设(本书列举了16条公设)中推导出许多定理;③能够采用具体明确的经验性的试验来加以证明;④能够用新的证据、经验证明和进一步的思辨对这个理论体系加以修订;⑤能够用数学公式对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目标加以数量化的表述。作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的整体性行为。这种行为包含着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它具有生物的适应性;行为的中介变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应该用操作性的定义加以确定。在方法论上,作者严格遵守机械主义的、还原主义的和行为主义的客观原则,反对给予所观察的行为以任何主观的解释。赫尔在书中还主张严格遵守一种假设-演绎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一系列事先确定的公式进行严格的演绎。它包括建立公设,并由此演绎出可以用实验检验的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结论用实验加以实际检验,修正错误的结果,经过证实再把它们纳入科学体系之中。本书所提出的学习理论是西方带有权威性的学习理论之一。它可以大体归为下列各点:①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这个联结称为习惯强度,以符号SHR表示。H为习惯;S和R分别表示有关的刺激和反应。②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强化;强化兼指E.L.桑代克的强化和И.Π.巴甫洛夫的强化;强化的效果在于减少当时起作用的内驱力(D)的强度。③SHR作为一种强化作用的函数,其强度随强化而逐渐增加,而且代表一种行为的相对持久的改变。④习惯强度只有在驱力状态下才能被激起,驱力激起有效的习惯强度,使之成为反应势能(SER),反应势能是一种使反应被激起的可能性,相当于作业。赫尔认为,反应势能的量是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递增函数。可以用下列简明公式表示:SER=D×SHR。表示一个人在特定时刻的作业是由他的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积决定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