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群际行为
1)  intergroup behavior
群际行为
1.
on the basis of `minimal group paradigm experiments,is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y in the field of intergroup behavior.
社会同一性理论是Tajfel等人在“最低限度群体”范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的理论。
2)  Rhizosphere behavior
根际行为
3)  communicative act
交际行为
1.
Due to the fact that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L2) learners are becoming younger and younger and they are short of both linguistic and pragmatic knowledge in L2,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how Chinese EFL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grade 1 to grade 4) use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act (CA).
鉴于我国外语学习者低龄化的趋势及其认知水平低、外语语言和语用知识缺乏等因素,本研究借鉴儿童语言发展研究领域中的语用能力分析模式,从交际行为的角度考察了我国一至四年级小学生在交际中英语的使用情况,即在社会交际、言语行为、社会交际-言语行为层面对其英语交际行为进行描述性测量,分析并描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特点和模式。
2.
This issue has no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to date, but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issue is of importance and it suggests that "a communicative act" can serve as a unit of analysis.
作者认为,对含有语码转换的语篇进行分析,应该从交际功能角度考虑,把“分析单位”限定为交际行为。
3.
Public signs,a form of highly context-dependent communicative act,should be dealt with by translators and theorists with full awareness of its context,culture-specific factors and communicators.
公示语是一种高度依赖语境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研究者均应充分把握语境、文化、角色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4)  communicative behavior
交际行为
1.
On the basis of an investigation in cultural communicative behavior differences,further analysis is made in terms of value system,thinking modes.
英汉交际行为模式存在差异。
2.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Brown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concerns exploring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ehind language use (such as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 use of silence, lexical items) through concordance 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G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Brown and Levinson的礼貌原则的框架下,从语用学的角度,采用语料库检索的方法,调查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如交际行为方式,静默的使用,词的使用),旨在探析语言现象背后折射的文化冲突。
5)  actual behavior
实际行为
1.
With regard to relation children s moral cognition of lying and actual behavior, previous studies were few.
以往研究中少有把儿童对说谎与说真话的理解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通过现场实验力图把儿童的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既可以考察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从而检验先前的研究结论,又可以观测儿童在真实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以此来探讨儿童的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的关系。
6)  interpersonal behavior
人际行为
1.
But do students feel the same way as the teachers do?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interpersonal behavior.
那么学生的感受是否和教师一样呢?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人际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补充资料:群际关系
      群体与群体之间特别是本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社会心理关系。
  
  1906年,社会学家W.G.萨姆纳采用本群体、他群体、民族中心主义等术语研究群际关系问题。他认为,本群体中的人处于和谐、秩序的关系中,同情、忠诚、牺牲,而对于他群体的人则轻视和抱有敌意。民族中心主义就是以本群体为中心考虑问题,以本群体为标准去衡量他群体的人。萨姆纳开创了研究群体认同如何影响对他人和他群体的知觉、态度和行为的方向。萨姆纳的基本命题是,人的态度和行为一般是偏向有利于本群体的。许多研究支持这个看法。
  
  1954年,M.谢里夫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儿童夏令营中的群际关系问题。他们把夏令营中11岁男孩有意划分为两个群体,让他们彼此隔离8天,而后使他们在竞争和敌对的条件下进行接触。通过记录他们的外显行为、社会测量和竞争性游戏中的表现,考察其群际冲突情况。这些指标都表明,男孩表现出有利于本群体的偏向。在与他群体冲突的?榭鱿拢救禾宓耐沤峒忧俊5比杭使叵敌灾史⑸浠保缛范ㄒ恢种挥泻献鞑拍艽锏降墓餐勘晔保庵制虮慵跎倭恕?
  
  谢里夫以后的许多研究是利用现实群体(如民族群体)进行的。人们提出了接触假设,即认为增加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接触可以改变民族偏见。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单是增加接触是不够的。社会心理学家M.库克(1978)提出,要使相互接触的人改变偏见,还需要满足5个条件:①相互接触的人地位平等;②不同群体的人个人接触;③有偏见的人处于不带偏见的人当中;④群际接触的社会支持;⑤加强群际合作,运用如谢里夫所用的共同目标、任务。
  
  H.泰费尔等人(1978)的实验研究表明,即使在群际差别最小的情况下,也仍然出现有利于本群体的偏向。任何形式的分类都可能造成这种偏向。
  
  T.坎贝尔等人认为,有关解释群际冲突现象理论主要有4个:①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认为人们区分为不同群体是在生存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加强合作有利于减少群际冲突。②精神分析理论。把群体偏向归因于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认为这种偏向起源于儿童时期对父母专权的受压敌意的投射。贬低他群体提高本群体是为了维护个人的自我。③分类理论。它的提出是由于前两个理论只能解释现实的持久的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能解释在最少差别情况下的本群体偏向,分类理论则用认知过程加以解释。人们在分类上倾向于强调范畴间的分化和范畴内的相似。同一群体的人被认为是彼此更相似、更不同于他群体的人。④社会认同理论。把分类理论和动机理论的某些方面结合起来,把分类差别的知觉效应与主动自我认同和社会比较结合起来。现实群体冲动理论认为,本群体团结和认同是群际竞争的结果,社会认同理论则认为是相反的,社会竞争是由群际分化造成的。本群体与他群体的分化是加强有利于本群体的社会比较从而服务于主动自我认同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