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德育主体
1)  moral education body
德育主体
1.
Some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the authority of the university s moral education body to deal with the existing crises in university s moral education caused by the deconstruction of its authority.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主体存在解构权威性的现象及其社会原因,提出了重构高校德育主体权威的思路,用以应对解构权威性所引发的高校德育危机。
2)  moral education subject
德育主体
1.
But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subjects appeared deviated and complicated,according to which to probe into the special ev.
以此反观当前我国德育交往与德育主体发展的特殊性,为德育未来走向的价值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2.
The attemptable solution to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is to try the new strategy from the four aspects:moral education subject,moral education object,mor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method,and moral education outside condition.
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寻找高校德育的新对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试途
3)  moral subject
德育主体
1.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life-based moral education is the due choice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 life which is moral subjects present needs.
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4)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德育主体
1.
The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falls to the educator, the teacher, who interprets the main obj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as the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itiative performa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德育主体”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德育工作者———教师。
2.
The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is a system containing rich connotation and sub-items.
德育主体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子项的体系。
5)  Main Subject moral Breeding
主体育德
6)  moral educational subjectivity
德育主体性
1.
What is the basis of the moral educational subjectivity is a basic question abo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al subjectivity.
德育主体性思想的根据何在?这是关系德育主体性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
补充资料:德育心理学
      研究学生品德的心理成分,揭示其形成过程和规律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的教育心理学分支。
  
  中国先秦时期以来的许多思想家都曾对德育心理问题有所阐述。但直到19世纪末叶,西方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科学实验,从而揭开了德育心理研究的帷幕。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H.哈茨霍恩和M.A.梅伊分别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为现今德育心理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从50年代末以后,西方德育心理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三派理论,即以皮亚杰和L.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以A.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和以E.埃里克森为代表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苏联心理学界一直把道德品质作为个性结构的一个部分。德育心理学研究在苏联直到40年代以后才有了真正的发展。近些年来,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对德育心理研究的兴趣更为强烈,他们的注意中心已转到与个性的道德品质直接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上来。在苏联,指导德育心理研究的理论也已形成,以Α.Н.列昂节夫为代表的活动-个性理论和以Л.И.包若维奇为代表的活动-动机理论具代表性。
  
  德育心理学的具体任务是:研究并揭示社会规范和教育要求如何成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向的过程;影响这种转化过程的内外因素;促进这一转化的方式和条件。德育心理学还要研究揭示品德发展各个阶段中的新质,并据以划分品德发展的年龄阶段。并依据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每一年龄阶段中品德培养的目标。揭示符合心理学规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措施。对少数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提供矫正和预防的措施,也是德育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所要研究的道德品质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放在设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找出内在的必然规律;另一类是通过个案调查、教师的经验总结、班务会和团队活动、学生档案等等多种途径去取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类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时还应根据研究的主题,灵活运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