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anggewu
秧歌舞
1.
The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Yanggewu to Body Quality of Middle and Aged Women;
秧歌舞对中老年女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研究
2) Yang-ge dance
秧歌舞
1.
Research on functions of Yang-ge dance for aged women s keeping fit;
秧歌舞锻炼对老年女性健身作用的实验研究
2.
Effects of Yang-ge dance on middle aged people s physique;
秧歌舞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影响程度的研究
3) Yangge exercise
秧歌舞练习
1.
Effects of Yangge exercise on elderly women BMD and balance ability;
秧歌舞练习对老年女性BMD与平衡能力的影响
4) Yangge
秧歌
1.
Research on Condition and Social Control of Yangge Exercise;
秧歌锻炼群体的现状与社会控制研究
5) Yangko
秧歌
1.
Study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Yangko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under Non-matte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ield;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秧歌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
2.
Drama、Carnival and Narrative Fun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Arising of the Yangko Movement;
戏剧、狂欢与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叙事功能——刍议延安秧歌运动的兴起
3.
A review of Jinzhong Yangko;
晋中秧歌艺术发展及现状研究
6) Younger
[英]['jʌŋgə] [美]['jʌŋgɚ]
秧歌
1.
A Try on Qualitative Research——Investigation on Sport Life of Younger Exercises Group in Changchun;
对质的研究方法应用的一次尝试——长春秧歌锻炼群体的体育生活调研
2.
Younger (a popular rural folk dance) reflects the psychology of a certain group of people, who belong to specific nations, societies, and times.
秧歌锻炼活动是一面镜子,反映着特定民族的,地域的,社会的,时代的群体心理,它是群众体育的观察室和实验室。
补充资料:歌舞戏
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歌舞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杜佑《通典》(766~801)卷一百四十六,属于"散乐",剧目和内容的记载,见于唐代数种著作。最重要的有《大面》,《踏摇娘》、《拨头》3种,尤以《踏摇娘》最为完整。但均无剧词和曲谱传世。这类歌舞戏约始于南北朝末;其渊源则可追溯到汉代。对后世来说,歌舞戏是宋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的先声,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基石,在戏曲史和音乐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大面》,又名《代面》或《兰陵王入阵曲》。演北齐世宗高澄第4子兰陵王高长恭故事。唐代崔令钦《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唐末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鼓架部"所记为《代面》,并有化装的叙述。宋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载,《兰陵王》在宋代仍流传,属越调,犯正宫,3段24拍。又有大石调《兰陵王慢》,前后有16拍慢曲子,非旧曲。
关于《踏摇娘》,据《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侐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与《旧唐书·音乐志二》所载则有同有异。
《拨头》,或作《钵头》,《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记述:"《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乐府杂录》"鼓架部"的记载较详,并说:"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等。
根据上述史料可知:①南北朝末期开始出现的歌舞戏,继承了汉代以来百戏中情节性歌舞和角牴的传统。《大面》、《踏摇娘》、《拨头》3者均有歌有舞,有的还有帮腔、管弦伴奏;《踏摇娘》中有角牴因素甚为明显,《拨头》中"求兽杀之"的情节也可能包含角牴因素。②从北齐到唐代,女角色或由男扮,或由女扮,已有衍变,并非一格。③化装已相当完备;历史悠久的面具已在戏中应用;后世戏曲脸谱或已萌芽,如《踏摇娘》中的丈夫,《拨头》中的遭丧者。④角色或1人,或2人,或3人,已见后世"二小戏"、"三小戏"之雏形。⑤情节均具有矛盾性,或庄,或喜,或悲,已见后世戏曲各种类型之端绪。⑥"戏"的概念开始确立,已由戏耍或技艺表演之泛指,过渡到近于后世戏曲之专称。⑦中国后世戏曲源于民间且不断衍变发展的这一特点,已历历可见,如《踏摇娘》的不同记载──包括故事情节,角色数目,名字,官职,女角色扮演者之性别,作品名称,以及伴唱、伴奏等等。此外,还可以看到从民间进入宫廷的特点。例如从《踏摇娘》蔓衍而出的《谈容娘》,唐代常非月的诗作《咏谈容娘》描写了它在广场演出的盛况。⑧《大面》、《踏摇娘》产生和流传的地点,有助于探讨戏曲音乐的历史发展。
除上述3个重要作品外,唐代歌舞戏还包括傀儡子等。这些作品曾在国外(如日本)产生过一定影响。
《大面》,又名《代面》或《兰陵王入阵曲》。演北齐世宗高澄第4子兰陵王高长恭故事。唐代崔令钦《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唐末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鼓架部"所记为《代面》,并有化装的叙述。宋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载,《兰陵王》在宋代仍流传,属越调,犯正宫,3段24拍。又有大石调《兰陵王慢》,前后有16拍慢曲子,非旧曲。
关于《踏摇娘》,据《教坊记》载:"北齐有人姓苏,侐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通典》卷一百四十六与《旧唐书·音乐志二》所载则有同有异。
《拨头》,或作《钵头》,《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记述:"《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乐府杂录》"鼓架部"的记载较详,并说:"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等。
根据上述史料可知:①南北朝末期开始出现的歌舞戏,继承了汉代以来百戏中情节性歌舞和角牴的传统。《大面》、《踏摇娘》、《拨头》3者均有歌有舞,有的还有帮腔、管弦伴奏;《踏摇娘》中有角牴因素甚为明显,《拨头》中"求兽杀之"的情节也可能包含角牴因素。②从北齐到唐代,女角色或由男扮,或由女扮,已有衍变,并非一格。③化装已相当完备;历史悠久的面具已在戏中应用;后世戏曲脸谱或已萌芽,如《踏摇娘》中的丈夫,《拨头》中的遭丧者。④角色或1人,或2人,或3人,已见后世"二小戏"、"三小戏"之雏形。⑤情节均具有矛盾性,或庄,或喜,或悲,已见后世戏曲各种类型之端绪。⑥"戏"的概念开始确立,已由戏耍或技艺表演之泛指,过渡到近于后世戏曲之专称。⑦中国后世戏曲源于民间且不断衍变发展的这一特点,已历历可见,如《踏摇娘》的不同记载──包括故事情节,角色数目,名字,官职,女角色扮演者之性别,作品名称,以及伴唱、伴奏等等。此外,还可以看到从民间进入宫廷的特点。例如从《踏摇娘》蔓衍而出的《谈容娘》,唐代常非月的诗作《咏谈容娘》描写了它在广场演出的盛况。⑧《大面》、《踏摇娘》产生和流传的地点,有助于探讨戏曲音乐的历史发展。
除上述3个重要作品外,唐代歌舞戏还包括傀儡子等。这些作品曾在国外(如日本)产生过一定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