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不可约性假设
1)  irreducibility postulation
不可约性假设
1.
The "irreducibility postulation" is proved first in group theory.
首次证明了群论中的“不可约性假设”,即:在考虑了系统的全部对称性之后,其能级的简并空间必为其对称群的不可约子空间,因而不存在偶然简并。
2)  irreducibility
不可约性
1.
On irreducibility of Fibonacci polynomials;
Fibonacci多项式的不可约性
2.
Then,using the irreducibility,we obtain some conditions for the MCRE to be weak recurrent.
本文研究了随机环境中马氏链的状态性质,利用乘积空间的正则本质性和不可约性得到了随机环境中马氏链弱常返的充分条件。
3.
In this paper , we define the piecewise algebraic sets by using multivariatespline functions and discuss their irreducibility and isomorphism problem.
本文利用多元样条函数来定义分片代数集合,讨论了分片代数集合的不可约性和同构问题,给出了分片代数集合不可约的两个等价条件,并把分片代数集合的同构分类问题转化为交换代数的同构分类问题。
3)  irreducible [英][,ɪrɪ'dju:səbl]  [美]['ɪrɪ'dusəbḷ]
不可约性
1.
Further,it is also irreducible.
于是作为半群拟紧性和不可约性的直接结果,得到了系统的时间依赖解指数收敛到其静态解,并且该静态解即为系统算子简单特征值0对应的正的特征向量。
4)  teachability hypothesis
可教性假设
1.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teachability hypothesi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可理解输入与可教性假设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5)  additivity assumption
可加性假设
6)  Inexpressibility Hypothesis
意义不可说假设
1.
Stressing the existence of out-of-mind meaning and out-of-language meaning,the author proposed four hypotheses on meaning:An Architecture Hypothesis of Meaning,Inexpressibility Hypothesis,Innatism Hypothesis and Intersection Hypothesis.
在第二章中论文紧紧围绕“意义建构假设”展开,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谈了“意义不可说假设”和“意义天生假说”。
补充资料: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juedui shouru jiashe yu xiangdui shouru jiashe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and 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关于收入与消费关系即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理论。
  绝对收入假设 或称绝对收入理论,是凯恩斯学派在J.M.凯恩斯消费函数等理论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用以说明消费随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慢于收入的增加的理论。这一假设有两个要点:①消费者是根据其收入的绝对水平来决定将其现有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费的,绝对收入即收入的绝对量水平;②消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消费增长的速率慢于收入增长的速率,在高收入增长时尤其如此。这一理论依据于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绝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1。图中□□□=1.00的45°线是收支平衡线,45°线与消费曲线在右上的间距为负储蓄,在左下的间距为净储蓄。图中显示收入渐高时消费曲线向下倾斜,出现较多的净储蓄。
  相对收入假设 或称相对收入理论,是由J.S.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与绝对收入假设对立的一种理论。根据这一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依赖于他的现期收入,而且还依赖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以及他过去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因此,当消费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相对收入)上升时,或当收入超过原来的最高收入时,消费者都会根据其收入的相对变化而增加消费支出。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相对地位上的变化将导致其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上升,而不论其绝对收入有否变化。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者的两种心理行为,即攀比效应和示范效应。由于这两种行为,各类同等级的家庭因收入不同所导致的消费差距将得以缩小,并使消费与相对收入保持某种协调的比例,即:家庭消费函数随所有家庭总收入变动而成比例地向上移动。相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2。
  分歧点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相对立的两个分歧点是:①前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绝对收入水平决定,后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②前者认为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非比例关系,后者认为二者间大体保持一种比例增长关系。
  关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是比例的或非比例的关系的命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非比例的,则意味着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储蓄将以更大速率增长,由此即产生出如何把超比例增加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凯恩斯提出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吸纳这部分超量的储蓄,以避免国民经济走向停滞。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比例的,这个问题就不会对未来发展造成梗阻。
  虽然一些经济学家仍持绝对收入理论观点,但多数经济学家已更倾向于相对收入理论及其他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一般同意基本消费函数是成比例的,事实上等于抛弃了绝对收入理论的主要原则。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收入及消费的若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包括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数据证实,消费与收入之间的长期关系大致是成比例的。
   (邓乐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