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传播学史
1)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中国传播学史
2)  China Communication History
中国传播史
3)  Chinese press and communication history
中国新闻传播史
4)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
中国传播学
1.
On Path-dependence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China
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路径依赖”现象
5)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传播学史
6)  Communication History
传播史学
补充资料:生物学史(中国)
shengwuxueshi(Zhongguo)
生物学史(中国)
history of biology in China

━━━━━━━━━━━━━━━━━━━━━━━━
   生物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从原始社会至
   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前)〕
   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从春秋中叶
   至南北朝(公元前6~公元6世纪)〕
   古代生物学的发展〔自隋至清代中叶以前
   (6世纪末~19世纪中叶)〕
   近代生物学的传入〔清末时期(1840~1911)〕
   现代生物学在中国植根〔民国时期(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5)生物学
    主要成就的概述━━━━━━━━━━━━━━━━━━━━━━━━
 中国人民从远古以来,在长期的农、林、牧、副、渔和医、药(本草)等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植物、微生物、动物和人体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知识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已积累了不少有关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和生物起源、变化等方面的知识,虽则还局限于直观的描述和思辨性的臆测,但却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隋、唐以后,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日益商品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学在农艺、医药和酿造等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近代生物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民国年间,赴欧、美、日学习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并相继在各分支学科中开展了研究,现代生物学开始在中国植根。本文对从远古到1949年生物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作了历史的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物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时间较近,未能全面总结,本文仅对其主要成就作一概述。
             生物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
〔从原始社会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前)〕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各氏族部落在长期的采集、种植植物和渔猎、驯养动物等实践中,创立了原始社会文化,并形成了若干文化系。在大量的彩陶绘画和陶塑等出土文物中,保存了丰富的直观的动、植物知识。例如:黄河流域中、上游,仰韶文化系半坡文化的奔鹿、飞鸟、游鱼、鸟衔鱼;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蟾蜍纹、蜥蜴纹、壁虎纹、陶鹗鼎;马家窑文化的核果纹、豆荚纹、太阳植物纹;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花瓣纹、狗(一种陶制的炊事器具)。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禾苗纹、稻穗纹、叶纹、鱼藻纹、猪纹陶器、狗形器等;良渚文化吴江梅埝的蚕纹。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系天门石家河的长尾鸟、猪、羊、龟、象、鸡、狗、豹、猴、鼠等红陶捏塑的小动物。形态都很生动、逼真。《尚书?尧典》记载尧时人们已观察到鸟兽在不同季节中的交尾、繁殖、脱羽、换毛等生理变化。
 夏代(公元前21~前16世纪)起,中国开始进入以农立国的奴隶社会,春秋时期流传的《夏时》(即《夏小正》),是一部以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行为、习性等为基础,结合天文、历象而制定的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书中记载了几十种动植物在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以及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鹿角脱换、熊类冬眠等周期性生理现象。
 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甲骨文中有不少动植物的名称。考其字形结构:禾、秫、黍、粟皆从(禾)形;桑、栗、杞、柏从汗(木)形;虫、蚕、蛇(它)从(虫)形;鱼、(鱼)形;鸟、雉、鸡、燕从(鸟)形;犬、狼从(犬)形,等等。表明当时人们已能根据动植物的外形特征,辩认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从而出现最早的分类刍型,例如,植物有禾(草)、木二类(甲骨文的草、竹不分,有时草、木也不分,禾即由木分化而来);动物有虫、鱼、鸟、犬、豕、鹿、马等类。解剖动物和人体是在祭祀杀牲和刑戮等活动中进行的。 卜辞中有“牲”、“羌”、“人”的记载,即为明证。写作,学者研究“”(读若拖)有剖腹支解之意,即解剖其腹肠,又解其肢体。甲骨文(囟)字,其形似头壳,中间的“+”示颅骨缝间有相连的纹理。象形心脏,中间的两点象血,显示心脏有藏血的功能。 甲骨文的“”(骨之初文)字写作Z中间的“丿”示骨干,两端的“八”示骨骺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体解剖和生理方面的认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