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偶蹄目
1)  Artiodactyla
偶蹄目
2)  cloven hoof
偶蹄
3)  wild Artiodactyla and Perissodactyla Animals
野生偶奇蹄目动物
4)  Cetartiodactyla
鲸偶蹄类
1.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Seven Cetartiodactyla Species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Genome;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探讨鲸偶蹄类七种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5)  cloven-hoofed domestic animal
偶蹄家畜
6)  artiodactyla
偶蹄类
补充资料:偶蹄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even-toed ungulates

   哺乳纲的一目。因四肢末端的蹄均呈双数而得名。现存10科75属184种,包括野猪、西貒、河马、骆驼、鹿、叉角羚、长颈鹿、麝和鼷鹿等。除大洋洲外,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其中有许多已绝灭了的动物,如古猪、副驼、古鼷鹿、肿骨鹿、原始牛等。偶蹄的主要特征是每一脚上一般都有2或4个大小几乎相等的脚趾,身体主要着力于第三和第四趾上。第二趾和第五趾比较小或已消失。第一趾在一些早期猪形类的前脚上还保存着,距骨有两个滑车;股骨没有第三转子。
    特征   以吃草、树叶为主,仅少数种类为杂食性。骆驼、鼷鹿、鹿、牛类反刍,胃的构造复杂,3~4室。河马、野猪和西貒科不反刍,胃1~3室。反刍的机制是进食时经过粗略的咀嚼,咽下的食物进入瘤胃和蜂巢胃,休息时,胃内食物陆续呕入口腔,再经过咀嚼,咽入重瓣胃和皱胃。这是一种缩短取食时间和加强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适应。前臼齿和臼齿大而发达,犬齿多退化。仅下门齿发达,上门齿小或退化以至消失,仅以硬皮上腭咬合取食。前臼齿和臼齿在构造上均属高冠齿。具有适于研磨的咀嚼面,例如猪具有隆起的小瘤,称丘齿型;反刍类的牛、羊和鹿的颊齿具有前后扩展新月形的月型齿。反刍兽与非反刍类在体型上亦不相同。反刍兽腿长、颈长,善于奔走。非反刍兽四肢短,体型粗壮,其生活与水域的关系更密切些。偶蹄目与奇蹄目的区别在于两者蹄数不同,奇蹄类的蹄呈1或3的奇数。反刍偶蹄类动物的头上具角。角可大略区分为4种类型:①鹿类雄性个体的角具有分枝。夏初长出的茸角覆以皮肤,后经骨质化,表皮脱离、光裸,繁殖期过后,鹿角在翌年春天脱落。②长颈鹿的角极短小,外覆有皮肤,但角和皮从不脱落,终生存在。③牛、羊和羚羊的角不脱落,不分叉,外套有角质鞘;角的骨心和角鞘终生生长,不脱落。④北美叉角羚的角不分枝,但角鞘有小叉,每年脱落。
    分类 所有现生的和已绝灭的偶蹄类可分成3个亚目。
   ①猪形亚目。头上无角。尺骨和腓骨分别不与桡骨和胫骨愈合。第三、四掌骨或蹠骨分开或不完全愈合。这一亚目又分为已完全绝灭的古齿兽次目、弯齿兽次目和仍有现生种类的猪次目。中国已发现的古齿兽类化石有双锥齿兽属等一些小型的偶蹄类和一些较大型的豨属、古猪兽属等。弯齿兽次目包括先炭兽、沟齿兽、河马等属。猪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杂食,牙齿为典型丘形齿。犬齿大,肢骨短,多为4趾,有分离开的掌、蹠骨。猪科化石首先出现于欧洲,形成于距今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猪科到中世纪以后有很大的发展,遍布亚、非、欧。现代仍有5属8种。西豨科曾分布于新、旧大陆,现在仅2属3种分布于北美南部及南美。河马科现在仅2属2种分布于非洲。中国已发现的猪化石有古猪、弓颌猪、鎌齿猪、河猪、野猪等。
   ②胼足亚目。头骨较长,无角。古老种类上门齿齐全,较后期种类中仅剩第三门齿。臼齿新月型。内含两个科,即骆驼科包括现生的骆驼和羊驼及其祖先和已绝灭的剑齿兽科。骆驼类在始新世晚期起源于北美,到上新世才开始进入亚洲、北非及南美。中国发现的骆驼化石不多。已知更新世前期的巨副驼和更新世晚期的双峰驼。剑齿兽科包括欧洲一些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原始的种类。
   ③反刍亚目。包括鼷鹿类、鹿类和洞角类(牛、羊、羚等)。它们从始新世晚期开始出现,到中新世开始繁盛,成为分布最广、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有蹄动物。最原始的反刍类可以内蒙古晚始新世古鼷鹿为代表。古鼷鹿大小与现生的鼷鹿相近。头上无角,上臼齿方形,臼齿有四个新月形齿尖。四肢长,掌骨或蹠骨无愈合现象。背脊弯曲。有一条长的尾巴,这在大多数反刍动物中是已失掉了的原始性质。
   最原始的鹿可以渐新世的原鹿为代表。原鹿的原始性质如个体小,头骨上没有角。上犬齿扩大成军刀状,背脊弯曲,尾短,腿和脚伸长,中央的两块掌骨或蹠骨愈合成炮骨等性质还保留在中新世某些鹿类上。现代亚洲的麝是生存下来的原始类型,很像那些中新世早期的鹿类。中国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地层中发现过不少鹿类如皇冠鹿属、叉角鹿属、麂属、祖鹿属、真枝角鹿属、大角鹿属等。
   长颈鹿与鹿有紧密的关系,一般认为长颈鹿是在中新世时从鹿类进化来的。现代狓保持着中新世长颈鹿和古长颈鹿的原始性质。中国在内蒙古、甘肃、山西等地曾发现过古长颈鹿和较大型的萨摩麟。
   洞角类是一些进步的反刍类  。包括叉角羚羊类和牛类。叉角羚羊类分布区局限于北美。在中新世出现。角分双叉,略似鹿角。且叉角羚羊的角是牛类中唯一的角套脱落和每年更新的。
   牛类包括绵羊、山羊、麝牛、羚羊和牛。在中新世时起源于亚洲,后来分布到欧洲、非洲和北美洲。从上新世到现在在欧亚大陆和非洲种属众多,一直很繁盛。
   中国已发现的牛类化石有上新世的中华大羚、原大羚、旋角羚和更新世的丽牛、更新世到现代的水牛、黄牛等等。
    经济意义 中国有偶蹄目动物41种,其中特产偶蹄类不少。例如野骆驼、林麝、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野牦牛、藏羚和羚牛等。中国麝类资源也很丰富,种类多,居世界各国之首。黑麂数量极少,现仅残存浙江、安徽交界处。麋鹿曾在长江、淮河下游广泛分布,但现已无野生种。麝香和鹿茸为名贵中药材,中国古代早已开始饲养梅花鹿取茸入药。1950年开始饲养麝,发展人工取香。现代人们饲养的大家畜中,有许多种类是从偶蹄目动物驯化而来,包括猪、双峰驼、单峰驼、羊驼、黄牛、水牛、牦牛、山羊、绵羊以及梅花鹿、马鹿、驯鹿和糜鹿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