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shore water of Zhoushan
舟山近海
2) coastal waters of Zhoushan
舟山近岸海域
1.
The growth model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in coastal waters of Zhoushan;
舟山近岸海域赤潮优势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模型
2.
Red tides often break out in coastal waters of Zhoushan, especially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Eutrophication and N∶P ratio play a leading role during red tide period.
舟山近岸海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区,尤其是长江口每年常有大小不等的赤潮发生。
3) Zhoushan offshore
浙江舟山近海
4) Zhoushan's seafood
舟山海鲜
1.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make Zhoushan's seafood a most scientific,dainty,credible and cultural brand in China from seven aspects.
挖掘海鲜美食文化内涵,提升舟山海鲜品牌形象,是对舟山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5) Zhoushan sea area
舟山海域
1.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high frequency of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harmful algal bloom in Zhoushan sea area in spring;
舟山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及东海原甲藻赤潮频发机制初探
2.
The tagging and releasing experiment of Sparus macrocephalus (Basilewsky) in the Zhoushan sea area;
舟山海域黑鲷标志放流试验
3.
To clarify the fauna distributing in the Zhoushan Sea Area,all fish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this area that preserved in the 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angjiang,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and some museums of Zhoushan city,were checked from April,2000 to April,2005.
根据2000年4月至2005年4月,作者在舟山各地采集的大量鱼类标本,结合对舟山市各标本馆、所、室等现有舟山鱼类标本的复查,以及核对有关文献资料,确认舟山海域鱼类的种数共为467种,分别隶属于2纲35目158科,其中6种为近年国内外引进种。
6) Zhoushan islands
舟山海岛
1.
Zhoushan islands had 12 specie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trees, six woody species of which were summarized on hibitate characteristic,propagation and protection status.
本文将分布于舟山海岛12个珍稀濒危植物种中6个木本种的生境调查、繁殖及保存状况作一个总结性介绍,同时又将引进年限较长的43个外来珍稀树种近地保存研究现状按“已成功”、“可望成功”、“较难成功”3个类型进行评述,为深入有效地搞好此项工作,提出了今后的努力目标。
2.
In Zhoushan Islands there are rich show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舟山海岛有着丰富的影视文化资源,发展影视旅游对舟山的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补充资料:东西伯利亚南部近海地区早期铁器时代文化
公元前第1千年中期至公元第1千年前半叶分布于黑龙江中游左岸和下游、乌苏里江以东沿海地区的一系列文化。这些文化的遗存自19世纪后期以来屡有发现,但直到 20世纪60年代才确知应属早期铁器时代。经苏联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等人研究,已确定4种文化:大致在黑龙江中下游相继有乌里尔文化、波尔采文化;在乌苏里江迤东先后有锡杰米文化、夹皮沟文化。
乌里尔文化 分布于自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至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的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因黑龙江中游乌里尔岛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居址常建在河湖岸边,每个村落约有20~50座长方形半地穴式居址,一般面积为50~80平方米,最大的达 200平方米。内部有纵横的柱列,可能分成小间。陶器中最有特色的是外表磨光并施红彩的窄颈小底圆腹壶,此外还有罐、碗等。流行泥条堆纹、珍珠纹、各种划纹和印纹。发现有陶纺轮及边缘磨平用以加工毛皮的陶片。石器有斧、锛、刀(镰?)、锄、磨棒、磨盘、矛、镞、网坠等。金属制品所见极少,有小铁刀、掘土铁锛、青铜小饰物。工具组合和发现的马骨等表明,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日渐重要,渔猎仍起很大作用。
波尔采文化 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及乌苏里江以东沿海地区,晚于乌里尔文化。得名于距库克列沃村4公里的波尔采遗址。村落仍建在河湖岸边,有的密集成群,如库克列沃村附近就发现约20个遗址,可能是同一部落的各氏族居住地。每个村落一般有30~40座半地穴式长方形住房,多数由顶部出入,其余的有门道。陶器制作进一步发展,一座房子中出土的器皿多达 200件,有的高达1米。器类较乌里尔文化增多,以喇叭口球腹壶、侈口有肩大罐、宽沿小碗为特征。纹饰以小碗上的手指印纹最富特色,也流行各种堆纹、划纹和印纹。铁已成为工具和武器等的主要原料,发现有铸造和锻造的镞、矛、刀、短剑、甲片、锛、钩、锥、针、带扣等,亦见有少量青铜饰物。石器数量已不多。农业成为主要生计,在波尔采1号地点发掘的10座房子中,即有8座出土黍粒。黍米食物已归同一房子的一个或几个家庭储藏。居民兼营渔猎,发现有陶制的桦皮艇模型。推测当有家畜饲养业。大量的陶纺轮表明纺织业有广泛发展。根据某些房子中金属品、软玉饰物和陶器特别多的现象,推知社会内部已开始贫富分化。这类文化遗存在中国黑龙江省东部也有发现。当属中国文献中的古挹娄的遗存。
锡杰米文化 分布于南至波西耶特湾、东至奥莉加港的沿海地带,绥芬河和麦河流域的内陆地区也有发现。年代大体上与乌里尔文化相当。得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附近锡杰米河河口发掘的遗址。早期研究者称为"贝丘文化",又有人因最早的发掘者是М.И.扬科夫斯基而定名为扬科夫斯基文化。村落由密集的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子构成。房子面积一般为 50~200平方米,内有平行柱列,往往不止有1个灶,可能每座房子住一群亲缘关系密切的父系家庭。遗址中有大量石磨棒和石磨盘,推测农业已在经济中占首要地位。海参崴附近的砂碛半岛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87%为家畜,其中猪骨占半数以上,其次是狗,并有牛。有适于猎捕大型海鱼、海兽而可以回收的石鱼标头、海象牙鱼钩。大量采捕海生软体动物,食余的贝壳堆积成贝丘。铁器少见,铸造的方銎锛的形制与中国东北地区战国遗址所出者相同。板岩磨制石器发达,有明显仿金属器的短剑、矛、石刀等。压剥技术已消失。骨器很流行。陶器有高颈球腹壶、筒形罐、碗和豆。碗有椭圆形的,类似中国古代的耳杯。壶、碗、豆器表常磨光施红衣,或于红衣上再施黑色几何纹。
夹皮沟文化 主要发现于兴凯湖地区和绥芬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得名于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附近夹皮沟河谷发掘的遗址。因夹皮沟后改名为克罗乌诺夫卡河,故又称克罗乌诺夫卡文化。在夹皮沟遗址中,其文化层压在锡杰米文化层之上;在纳霍德卡城附近的布洛奇卡岗遗址中则压在波尔采文化层之下。这两处地层关系表明了 3个文化的前后年代序列。夹皮沟文化的长方形半地穴式居址有门道,有的沿墙用石板砌成曲尺形的火炕烟道。陶器以素面的高圈足豆及带圆柱状耳的筒形罐最具特色,炊器有甑。仍使用石器,有形体厚重、横截面近方形、肩柄明显的"夹皮沟型石斧"。铁器则有片状的锛、有铤小刀等。发现带耳铜锅的残片、青铜铸造场遗迹和锡锭,证明当地能铸造青铜器。出土的石磨棒说明居民可能已从事农业,已知畜养猪和牛。同类遗址在中国绥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朝鲜半岛东北部也有发现。当属中国文献中的古沃沮的遗存,年代相当于战国至汉代。
年代与文化关系 根据目前中国的考古研究,铁器在中国东北的出现不早于战国时代。因此,以上几种考古文化的年代范围,应相当于中国历史纪年的东周到汉代。波尔采1号地点的放射性碳素断代数据之一为前980±80年,属夹皮沟文化的谢米皮亚特谷遗址的测定年代为距今2930±80年,都明显偏早。苏联研究者暂取波尔采文化已经测定的几个年代数据的平均值,作为乌里尔文化的下限,把乌里尔文化定为前第2千年末至前8或前7世纪,而把波尔采文化暂定为前7~公元 4世纪。对锡杰米文化的年代也没有一致见解,上限多定为前第2千年末,下限则有前4世纪、前2世纪等不同说法。这些文化的断代直接牵涉到它们与相邻文化的关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据目前材料看,乌里尔文化和锡杰米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波尔采文化可能从乌里尔文化发展而来。但乌里尔文化、锡杰米文化、夹皮沟文化的起源以及波尔采文化与后来靺鞨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乌里尔文化 分布于自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至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的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因黑龙江中游乌里尔岛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居址常建在河湖岸边,每个村落约有20~50座长方形半地穴式居址,一般面积为50~80平方米,最大的达 200平方米。内部有纵横的柱列,可能分成小间。陶器中最有特色的是外表磨光并施红彩的窄颈小底圆腹壶,此外还有罐、碗等。流行泥条堆纹、珍珠纹、各种划纹和印纹。发现有陶纺轮及边缘磨平用以加工毛皮的陶片。石器有斧、锛、刀(镰?)、锄、磨棒、磨盘、矛、镞、网坠等。金属制品所见极少,有小铁刀、掘土铁锛、青铜小饰物。工具组合和发现的马骨等表明,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日渐重要,渔猎仍起很大作用。
波尔采文化 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及乌苏里江以东沿海地区,晚于乌里尔文化。得名于距库克列沃村4公里的波尔采遗址。村落仍建在河湖岸边,有的密集成群,如库克列沃村附近就发现约20个遗址,可能是同一部落的各氏族居住地。每个村落一般有30~40座半地穴式长方形住房,多数由顶部出入,其余的有门道。陶器制作进一步发展,一座房子中出土的器皿多达 200件,有的高达1米。器类较乌里尔文化增多,以喇叭口球腹壶、侈口有肩大罐、宽沿小碗为特征。纹饰以小碗上的手指印纹最富特色,也流行各种堆纹、划纹和印纹。铁已成为工具和武器等的主要原料,发现有铸造和锻造的镞、矛、刀、短剑、甲片、锛、钩、锥、针、带扣等,亦见有少量青铜饰物。石器数量已不多。农业成为主要生计,在波尔采1号地点发掘的10座房子中,即有8座出土黍粒。黍米食物已归同一房子的一个或几个家庭储藏。居民兼营渔猎,发现有陶制的桦皮艇模型。推测当有家畜饲养业。大量的陶纺轮表明纺织业有广泛发展。根据某些房子中金属品、软玉饰物和陶器特别多的现象,推知社会内部已开始贫富分化。这类文化遗存在中国黑龙江省东部也有发现。当属中国文献中的古挹娄的遗存。
锡杰米文化 分布于南至波西耶特湾、东至奥莉加港的沿海地带,绥芬河和麦河流域的内陆地区也有发现。年代大体上与乌里尔文化相当。得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附近锡杰米河河口发掘的遗址。早期研究者称为"贝丘文化",又有人因最早的发掘者是М.И.扬科夫斯基而定名为扬科夫斯基文化。村落由密集的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子构成。房子面积一般为 50~200平方米,内有平行柱列,往往不止有1个灶,可能每座房子住一群亲缘关系密切的父系家庭。遗址中有大量石磨棒和石磨盘,推测农业已在经济中占首要地位。海参崴附近的砂碛半岛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87%为家畜,其中猪骨占半数以上,其次是狗,并有牛。有适于猎捕大型海鱼、海兽而可以回收的石鱼标头、海象牙鱼钩。大量采捕海生软体动物,食余的贝壳堆积成贝丘。铁器少见,铸造的方銎锛的形制与中国东北地区战国遗址所出者相同。板岩磨制石器发达,有明显仿金属器的短剑、矛、石刀等。压剥技术已消失。骨器很流行。陶器有高颈球腹壶、筒形罐、碗和豆。碗有椭圆形的,类似中国古代的耳杯。壶、碗、豆器表常磨光施红衣,或于红衣上再施黑色几何纹。
夹皮沟文化 主要发现于兴凯湖地区和绥芬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得名于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附近夹皮沟河谷发掘的遗址。因夹皮沟后改名为克罗乌诺夫卡河,故又称克罗乌诺夫卡文化。在夹皮沟遗址中,其文化层压在锡杰米文化层之上;在纳霍德卡城附近的布洛奇卡岗遗址中则压在波尔采文化层之下。这两处地层关系表明了 3个文化的前后年代序列。夹皮沟文化的长方形半地穴式居址有门道,有的沿墙用石板砌成曲尺形的火炕烟道。陶器以素面的高圈足豆及带圆柱状耳的筒形罐最具特色,炊器有甑。仍使用石器,有形体厚重、横截面近方形、肩柄明显的"夹皮沟型石斧"。铁器则有片状的锛、有铤小刀等。发现带耳铜锅的残片、青铜铸造场遗迹和锡锭,证明当地能铸造青铜器。出土的石磨棒说明居民可能已从事农业,已知畜养猪和牛。同类遗址在中国绥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朝鲜半岛东北部也有发现。当属中国文献中的古沃沮的遗存,年代相当于战国至汉代。
年代与文化关系 根据目前中国的考古研究,铁器在中国东北的出现不早于战国时代。因此,以上几种考古文化的年代范围,应相当于中国历史纪年的东周到汉代。波尔采1号地点的放射性碳素断代数据之一为前980±80年,属夹皮沟文化的谢米皮亚特谷遗址的测定年代为距今2930±80年,都明显偏早。苏联研究者暂取波尔采文化已经测定的几个年代数据的平均值,作为乌里尔文化的下限,把乌里尔文化定为前第2千年末至前8或前7世纪,而把波尔采文化暂定为前7~公元 4世纪。对锡杰米文化的年代也没有一致见解,上限多定为前第2千年末,下限则有前4世纪、前2世纪等不同说法。这些文化的断代直接牵涉到它们与相邻文化的关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据目前材料看,乌里尔文化和锡杰米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波尔采文化可能从乌里尔文化发展而来。但乌里尔文化、锡杰米文化、夹皮沟文化的起源以及波尔采文化与后来靺鞨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