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激流三部曲
1)  Ji liu san bu qu
激流三部曲
1.
Discussion about the character of Juexin in "Ji liu san bu qu";
论健全“激流三部曲”中觉新的形象
2)  trilogy [英]['trɪlədʒi]  [美]['trɪlədʒɪ]
三部曲
1.
On Dai WangShu s Trilogy of Art Life;
论戴望舒的艺术人生三部曲
2.
That is to say,the verdict refers to the three stages of Jia Lian s change of attitude to Wang Xifeng,also called the trilogy of Wang Xifeng s fate,i.
从语义、语法和文本事实三个方面,论证了多数学者对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理解的正确性,即认为它指贾琏对王熙凤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也是王熙凤命运的三部曲:贾琏对其始则听从,续则使令,最终休弃。
3.
From the late of 1920 to 1930 ,in all kinds of terms such as complicated history background of China,"For Living" trend of thought and internal need of great recount in the literary circles,the nourishing of writers own character,and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literature,the trilogy novels originating from the Greece tragedy emerged and prospered within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ircles.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国社会浩荡复杂的历史背景,文坛“为人生”的文学思潮以及宏大叙事的内在召唤,同时还有作家自身素质的具备、外来文学的滋养等种种条件下,从希腊悲剧发展而来的三部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应运而生并趋时而盛。
3)  ternary form
三部曲式
1.
The ternary form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musica l works after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三部曲式在 17世纪以后的音乐作品中一直被广泛地运用 ,它在曲式结构形式、音乐审美原则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4)  trilogy of campus novels
校园三部曲
5)  "The Dragon Trilogy"
《龙之三部曲》
1.
Twenty two years ago,when Robert Lepage and his young company Theatre Repere created "The Dragon Trilogy",it was immediately considered a major event in Quebecois theatre.
莱佩齐和他的团队Theatre Repere创作了《龙之三部曲》,成为魁北克戏剧史上的重大事件。
6)  Trilogy of Father
父亲三部曲
1.
An Image Course of Self-realization——On the Connotation of Ang Lee′s Trilogy of Father;
自我实现的影像历程——论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真正内涵
补充资料:基地三部曲
基地三部曲
基地三部曲

银河帝国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如今一位数学家却作出惊人预言:帝国即将土崩瓦解,整个银河注定化作一片废墟,黑暗时期将会持续整整三万年!

*    *    *

著作逾身的艾萨克·阿西莫夫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挚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在他的众多科幻著作中,「机器人」与「基地」是最有名的两大系列。其中「机器人」系列是从短篇故事起家,逐渐演化成一部机器人未来史,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基地」系列则是先有一个庞大的架构,然后开始逐步经营──但想必连阿西莫夫也未曾想到,这部科幻史诗能够经营半个世纪(1941-1992)。

阿西莫夫一生总共写了七大册的基地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当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以及《第二基地》。不过阿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说当初虽有明确的故事架构,却并未刻意写成什么三部曲,而是以连载方式一篇篇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直到一九五○年代正式出书,三部曲的架构才首度出现。

为了研究阿西莫夫创作基地系列的来龙去脉,让我们试着回归当初的架构,把三部曲重新拆解成原来的中短篇。

《基地》第一篇:心理史学家(出书时补写)

《基地》第二篇:百科全书编者(短篇,连载第一篇)

《基地》第三篇:市长(短篇,连载第二篇)

《基地》第四篇:行商(短篇,连载第三篇)

《基地》第五篇:商业王侯(短篇,连载第四篇)

《基地与帝国》第一篇:将军(中篇,连载第五篇)

《基地与帝国》第二篇:骡(中篇,连载第六篇)

《第二基地》第一篇:骡的寻找(中篇,连载第七篇)

《第二基地》第二篇:基地的寻找(中篇,连载第八篇)

*    *    *

许多人都知道基地系列的灵感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不过其中一段颇为传奇的因缘却鲜为人知。引用阿西莫夫自传中的文字,故事是这样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一日,下课后,我搭地铁去坎柏(john campbell, 1910-1971)的办公室找他。一路上我绞尽脑汁,想要挤出一个新点子。屡试不成之后,我决定使出自己常用的招数:随意打开一本书,第一眼看到什么,就用什么做自由联想。

当天我带着一本吉尔伯特与苏利文(gilbert and sullivan)的歌舞剧选集,随手便翻到《艾俄兰斯》(iolanthe)中仙后跪在哨兵威利斯面前的一张剧照。我从哨兵联想到战士,再联想到军事帝国,再联想到罗马帝国──然后再联想到银河帝国。哈,有了!

……我何不写个银河帝国盛极而衰、回归封建的故事,而且是从第二银河帝国承平期的观点出发?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写,因为我仔细读过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至少从头到尾读过两遍,只要把它改头换面就行了。

我带着具有感染力的热情、志得意满地走进坎柏的办公室。或许热情真能传染,因为坎柏显露出前所未有的激动。

「对短篇故事来说,这个主题太大了。」他说。

「我是想写个中篇。」我一面说,一面调整自己的构想。

「中篇一样不够。必须是一系列的故事,每集都是开放式结局。」

「什么?」我心虚地问。

「短篇、中篇、系列故事,通通放在一个特定的未来史框架中,包括第一银河帝国的衰亡、随之而来的封建时期,以及第二帝国的兴起。」

「什么?」我更心虚地问。

「没错,我要你写出这个未来史的大纲。回家去,把大纲写出来。」

──《记忆犹新》(in memory yet green)原文版311页

*    *    *

「心理史学」是这个三部曲的中心科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