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公路三级区划
1)  the third rank division for highway
公路三级区划
1.
Research on design parameter of the third rank division for highway in Xinjiang;
新疆公路三级区划设计参数的研究
2)  expressway three level natural division
公路三级自然区划
1.
From analyzing research principle and ideas of former expressway three level natural division,this paper summarizes,concludes and suggests a new frame system for expressway three level natural division: Principle,setting up of a representing system,selected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thod based GIS technique.
从分析以往的公路三级自然区划的研究原理和思路出发,总结、归纳、探讨性地提出公路三级自然区划新的框架体系:原则,标志性体系的建立,方法的选用以及基于新方法GIS技术的应用。
3)  Lu area
路级区划
4)  third-class highway
三级公路
1.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ediction of operating speed on microsection for road safety evaluation,the driver s safety perception factor sets for third-class highway were determined,3-D simulation model including 15 sections was built by using MultiGen Creator software,and the virtual simulation system was developed by using Vega.
为准确预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微观路段的运行车速,确定了三级公路的驾驶员安全性认知模糊集,建立了基于Multi Gen Creator软件的15个路段的三维仿真模型,开发了基于Vega的虚拟仿真系统,组织了53名驾驶员,在大型三通道柱面投影仿真系统中,进行了运行车速认知因子的评价试验。
5)  First-grade and third-grade highway
一、三级公路
6)  third level natural division
三级自然区划
1.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ird level natural division for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Xinjiang province;
新疆公路三级自然区划划分原则和方法
2.
Symbolic system of third level natural division for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Xinjiang province;
新疆公路三级自然区划标志体系的建立
补充资料:中国公路自然区划
      为公路建筑对中国地区按自然特性的划分。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气候、土质、地理-地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公路的设计、施工和养护必须根据各地区的特点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进行过有关公路自然区划的制订工作。1957年开始进行公路气候分区的研究。1958年提出了道路气候分区初步方案,1959年又提出了修正方案,1964年确定修正方案,并纳入1966年交通部颁布的路面设计规范。此后,于1974年召开全国性会议,对影响公路建筑的自然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二次提出修正方案并纳入1978年部颁路面设计规范。
  
  区划原则  1966年路面设计规范所制订的区划三原则是:道路工程特征的相似性;地表气候区域的分异性;自然气候要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的作用。1974年修订时认为这三原则仍然适用,但需要补充三项指标。这三项指标是:
  
  ①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差异。地理-地貌的变化会引起气候相应的变化,这是影响公路工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为南北温度的差异。而东西的湿度差异和垂直高差则属于非地带性差异。这两种差异互有影响,使中国的地带性差异由西北向东南呈斜交排列。这样,中国公路自然区划根据这两种差异造成的结果进行了调整。
  
  ② 水热差异。影响公路的气候指标是气温和地温;水分的指标是降水量、大气和土的湿度。水热平衡的指标以潮湿系数K表示。K为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根据全国水热资料,结合地理-地貌的差异,找出全国不同K值的等值线作为水热差异指标,以便对中国公路自然区划进行调整。
  
  ③ 突出黄土地区。路面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路基土质。中国的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内蒙古等地。它的筑路特性同其他土类有显著差别,即干燥时稳定性好、强度高,但潮湿时稳定性和强度都急剧下降。黄土区处于气候干燥、气温较低的地区,从西南过渡到西北。区划的分界应该反映这一地区的独特性质。
  
  区划的分级  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区。公路一级区是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地理-气候因素对公路建设所起的作用来划分。如对于纬向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基本上采用气候指标:而对于非纬向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界线,则强调大地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方采用土质作为指标。全国各分为七个一级区。二级区以气候和地貌作为分区的主要根据。但考虑的条件更为具体,要考虑各一级区区内分异本身的特点。除气候和地貌外,还考虑土质、冰冻条件、潜水埋深、道路自然病害等。对不同的一级区可以根据自然条件的实际分异特点和这些特点与公路建设有关的要求,作为划分二级区的根据。例如,Ⅱ区东部湿润季节冻土区主要是考虑潮湿系数和冻深来划分二级区,而Ⅳ区东南潮热区便是主要根据雨型和部分土质作为划分二级区的标志,在具体确定区界时,还参考地貌,作适当的调整。
  
  三级区是在二级区内划分为更细的级区,由地方自行划定。原则上有两种方法:一是继续划分更低级的区划单位,二是从区域区划过渡到类型区划,即划分成为公路工程服务的地域类型或土地类型。这两种方法不必强求一致,可根据具体要求而定。
  
  中国公路自然区划目前只划分到二级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