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大学多校区
1)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
大学多校区
2)  multi-campus university
多校区大学
1.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in Multi-campus University;
多校区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2.
Management of a multi-campus university in the light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多校区大学管理
3.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developing mode of multi-campus university and the anlysis of self-condition of Yangtz University,we suggest that yangtze university should to form the "one main,one assistant "developing mode by the resouse conformity,this developing mode will save the reaouse and guarantee the developing of Yangtze University in harmony and swift.
通过对多校区大学发展模式的探讨和长江大学自身情况的分析,提出长江大学应以整合资源为重点,最终形成“一主一辅”两校区办学模式,以集约使用资源,保障学校和谐、高速的发展。
3)  multicampus university
多校区大学
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ulticampus univers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中美两国多校区大学的比较研究
2.
The paper firstly made an analysis about China multicampus university\'s forming and status.
本文首先对中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回顾了中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背景和形成方式,分析了多校区大学的组织与管理现状,并总结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接着论文又对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类型进行了阐述,并对不同管理模式在国内外多校区大学中的应用实践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然后论文提出了多校区管理模式选择依据:权变因素、组织结构特征和运行机制,其中多校区大学高效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包括:校级管理: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决策的科学性;职能部门:推行教育职员制;学院:施行真正意义上的学院制;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
4)  university [英][,ju:nɪ'vɜ:səti]  [美]['junə'vɝsətɪ]
大学校区
1.
"3-Zone Interaction" is a new interactive model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hich links up university,science park and public community.
"三区联动"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区域创新互动发展模式,该模式以大学校区为源头,科技园区为主体,公共社区为保障。
5)  expanding type of multi-districts universities
拓展型多校区大学
6)  multi-campus university of moral education model
多校区大学德育模式
补充资料: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同年10月1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学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学校将原甘肃省轻纺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并在此基础上规划、筹建学校西校区。2003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西校区一期工程建成,西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二级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现代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个教学部(体育教学研究部)。

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本科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6个学科门类,开设本科专业48个;研究生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6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0709人,其中本科生16188人,硕士研究生1853人,博士研究生132人,另有在校继续教育学生2536人。

学校具有较高的学科层次。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肃第一个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企业管理),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6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6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十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和“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理念,不断完善育才、用才、引才、留才机制。设立“三个基金”(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专著基金),推行“三个计划”(科研启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梯队和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落实“四项制度”(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制度、数学工具强化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实施“四项工程”(名师培育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发扬“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精干务实、水平较高、数量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目前,全校教职工总数1990人,其中专任教师1179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3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6人,教授、副教授47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22人。

学校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校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252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75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207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