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Amphibia
[英][æm'fibiə] [美][æm'fɪbɪə]
两栖纲
1.
A new species of salamander Pachytriton archospotus from Hunan Province,China(Amphibia,Salamandridae);
中国肥螈属(两栖纲:蝾螈科)一新种——弓斑肥螈Pachytriton archospotus sp. nov.
2.
A new hynobiid species 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 from Hunan Province,China(Amphibia:Hynobiidae);
湘中西部小鲵属一新种——挂榜山小鲵(两栖纲:小鲵科)
3.
Taxonomy of the Genus Paramegophrys Liu,1964(Megophryidae,Amphibia);
掌突蟾属Paramegophrys的分类(两栖纲:角蟾科)
4) Amphibia (fossil)
两栖纲(化石)
5) Lissamphibia
滑体两栖亚纲
6) pursing rope strop
括纲叉纲
补充资料:两栖纲
两栖纲 Amphibia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四肢的变温动物。现生两栖动物皮肤裸露,个体发育有变态,生活于水中的幼体以鳃呼吸,营陆地生活的成体以肺呼吸。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中国现有11科40属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南和西南山区属种最多。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现代两栖动物皮肤裸露而湿润,通透性强,在湿润状态下为肺的辅助器官。有“毒腺”。心房2个,心室1个,新陈代谢率低,对潮湿温暖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强。头扁平而短,骨片少,骨化程度弱;枕髁2个。有颈椎和荐椎各1枚,躯椎和尾椎的数目因种类而异。肋骨短或无,无胸廓。主要由鼻瓣和口腔的动作将空气压入(而不是吸入)肺内。肩带悬于肌肉之间腰带与荐椎相关联。指4、趾5。有内鼻孔、眼睑、泪腺和肉质舌。有中耳,耳盖骨与耳柱骨(镫骨)为本纲特有的复合结构;通过中耳可将声波传导到内耳。大脑分为两个半球。脑神经10对。 以体外受精为主,卵生,卵小而多,除卵胶膜外,无其他护卵装置,幼体有侧线器官,以鳃呼吸。成体与幼体形态上的差别越显著(如无尾目),变态也越剧烈,对繁衍后代也越有利。在变态的两个阶段不能完全脱离水域或潮湿小生境。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达5000米。个别种能耐半咸水。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地区种类最多,南北温带种类递减,仅个别种可达北极圈南缘。有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等。摄取动物性食物(蛙类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为主)。鱼、蛇、鸟、兽等都能成为它们的天敌。 总鳍鱼类的扇鳍鱼类偶鳍已孕育着发展为五趾型四肢的趋势,显示了硬骨鱼类与两栖类可能有的渊源关系。现生两栖动物已十分特化,是两栖动物中残存的一部分,构成一个亚纲;古代已绝灭的两栖动物在晚古生代形成重要化石类群,构成两栖纲中的两个亚纲。古代两栖动物的头骨宽扁,头部骨骼比鱼类有所简化。眼孔已靠后,吻部相应加长。鳃盖骨系统消失。头骨后端出现了一对两栖动物所特有的耳凹。具中耳。鱼类里起悬挂作用的舌颌骨变成了耳柱骨(镫骨),成为中耳里第一块听骨。双枕髁。牙齿具迷路构造。具内鼻孔。脊柱开始分化。脊椎形态多样化,是分类的基础。 两栖动物纲分为3个亚纲:①迷齿亚纲。古代两栖动物中最主要的一类,包括鱼石螈目、离片椎目和石炭螈目。②壳椎亚纲。古老而又特化的一个类群,包括游螈目、缺肢目和小鲵目。③滑体两栖亚纲。所有现生两栖类,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和无足目及其化石。 已知最早的两栖动物是发现于格陵兰泥盆纪晚期的鱼石螈,尚保留着鱼类性状残余。石炭纪气候潮湿,原始森林茂盛,两栖类得到空前发展,广泛繁殖于沼泽地带。早二叠世的景观没有多大变化,化石产地主要集中于欧洲和北美。二叠纪晚期起,两栖类的发展开始有衰退的趋势,整个壳椎亚纲已绝灭,迷齿亚纲里只剩下一个离片椎目继续繁荣着,但分布范围却已扩大。三叠纪,两栖类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分布几遍全球。到三叠纪末古代两栖类的两个亚纲已基本绝灭(最近在澳洲和中国报道有侏罗纪迷齿类)。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