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法律行为之"实"
1)  "reality" of the juristic act
法律行为之"实"
2)  restrict of jural behavior
法律行为之限制
3)  "name" of the juristic act
法律行为之"名"
4)  legal action
法律行为
1.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legal action,the meaning,characteristics,constituents and classification of litigation action as well are analys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assertion of a litigat.
在分析法律行为的基础上,对诉讼行为的含义、特征、构成要件及其分类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认定诉讼行为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2.
There is a pair of concepts,legal transaction and legal action,caused confusion easily,in Civil Law of German.
在德国民法中,同时存在一对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即"法律交易"和"法律行为"。
3.
The explanation of legal action can clarify and supplement the content of legal action and carry out the party s meaning.
法律行为的解释旨在明晰和充实法律行为的内容,实现意思自治。
5)  legal act
法律行为
1.
Discussion about the Legislation Necessarily of Legal Act Systemand Its Construction;
论法律行为制度的立法必要及其构建
2.
The origination and Structure Effect of legal act;
论法律行为制度的源起及其结构效应
3.
It makes legal effect indirectly and direction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legal act, there is a few of regulation on administrative direction, so we must set up all kinds of legal systems to make development of legal administrative direction.
行政指导是柔性的行政行为,它间接地产生法律后果,实质上是一种法律行为。
6)  juristic act
法律行为
1.
Although there exist many doubts on defining the relative concepts of juristic act in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the definition of juristic act s concept in it accords with law s scientific logic,based on the concept created for juristic act to function as realizing the autonomy of private law.
虽然对于《民法通则》相关法律行为概念的界定存在很多质疑,但基于法律行为作为承担实现"私法自治"工具而创造的概念,《民法通则》对于法律行为的概念的界定是符合法学的科学逻辑的,即法律行为的核心内涵是赋予人的意志的合法化和强制约束力,是合法的意思表示。
2.
All different sorts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juristic act result in its indefiniteness,making it unable to accomplish its mission of resolving legal problems as a perceptual tool.
法律行为作为德国民法中的一个人为概念,有对其进行阐释和体系化的价值。
3.
The theory of juristic act is the product tha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9th centry.
法律行为理论是19世纪德国法学的产物。
补充资料:得撤销的法律行为
      即民事双方当事人中的一方表意人因意思表示有缺陷而使其效力自始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它和无效的法律行为不同,后者是当然确定无效的行为,任何人都可主张;得撤销的法律行为则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仅表意人可以行使撤销权而使其效力归于消灭。1964年《俄罗斯联邦民法典》规定,这种法律行为可以由受害人或国家组织、合作社组织、社会团体诉请法院宣告为无效。因此也有的学者称之为相对无效的法律行为。它和附条件的法律行为也有区别,因后者的效力虽也在不确定状态中,但这是由于双方当事人的愿望,而非由于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缺陷造成的。
  
  依各国民法规定,得撤销的法律行为一般包括:①被诈欺而为的法律行为。诈欺是故意使表意人发生错误或利用其错误使之同意办理对他不利的法律行为。其手段如虚构事实,隐瞒真情,以及有告知实情的义务而故意不告知等。如诈欺是由第三人所为的,则以相对人(即表意人的对方)当时知道的才能撤销。②被胁迫而为的法律行为。胁迫是故意预告危害,即用使表意人在将来遭受重大损害的情事相要挟,使他产生恐惧而为法律行为。危害应是违法的、重大的、可以实现的;可以是肉体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或财产上的;可以对受害人本人,也可以对受害人的配偶或直系亲属等。但如胁迫已达到使表意人丧失辨认行为后果的程度,或用暴力强制表意人作为或不作为时,则形成无效法律行为。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而进行民事活动中,采取强迫命令使表意人接受的,应视为威吓。③由于重大错误而为的法律行为,即表意人对法律行为的内容缺乏应有的了解。如关于法律行为的性质、种类、当事人、标的物以及标的物的数量或价格等的错误对表意人表示意思有重大影响的,通常都认为是重大错误。至于动机的错误,则不能视为重大错误。④暴利行为。即利用表意人的急迫需要、无经验或一时的疏忽而为显失公平的法律行为。罗马法关于这点定有"非常损失规则",规定出卖人出卖不动产的价格,如在通常市价半数以下的,得请求解除契约或补给差额。1804年《法国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出卖人所受损失超过7/12的,得请求取消买卖契约,买受人则可返还标的物而取回已付的价金,或在减去正常价金总额1/10后补交差额,而保有不动产。此后各国虽多采用这一法则,但一般仅作原则性的规定,而由法院按具体情况解决。1896年《德国民法典》则明确规定暴利行为为无效。
  
  得撤销的法律行为的效力,是处于不确定状况,如经撤销,即自始无效;但法律行为的内容或当事人表示仅废止将来的效力的,则撤销前的法律效果仍属有效。如经表意人承认或超过法定期限的,便确定为有效。法律行为经撤销的,在民事方面,当事人除应恢复原状,返还给付或价金外,无过失的一方并得请求有过失的对方赔偿因此所受的损失。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