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ite diversity
空间多样性
1.
The enhancement of the HF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vailability by the methods of site diversity and frequency diversity are analyzed.
分析了空间多样性和频率多样性对短波通信链路可靠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两者联合考虑,得出了飞机航空站与地面固定站进行短波通信时,2个地面站和7个频点情况下可以提供较高的联合可靠度的结论,通过仿真验证该结论为合理的站点数和频率数组合。
2) Spatial diversity index
空间多样性指数
1.
Spatial diversity index analysis on wildlife habitat pattern change in the Liaohe Delta;
用空间多样性指数分析辽河三角洲野生动物生境的格局变化
2.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ity between the Red-crowned Crane habitat and spatial diversity index,we divided Sd into four categories as follows:low value(0,0.
以近代黄河三角洲3期TM遥感影像(1986年,1996年,2001年)及研究区1980年的地形图为基础数据,应用RS与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采用空间多样性指数(Sd)对1986-2001年近代黄河三角洲丹顶鹤生境适宜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
3) variety of spatial demand
空间需求多样性
1.
On the base of dividing spatial types and defining spatial structu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concept of variety of spatial demand, and discusses the rule of dynamic evolution about spatial demand.
在划分空间类型和界定空间结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空间需求多样性的概念,并探讨空间需求的动态演变规律。
4) Diversi ed spaces
空间多样化
5) polyhedron in multidimensional spline space
样条空间多面体
1.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study about the method of researching polyhedron in multidimensional spline space.
通过对高维多面体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可以得到结论,文中设计采用的方法确实能够高效率地实现高维样条空间多面体的样条函数。
6) indirectness and diversity
间接性与多样性
补充资料: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表示生物群落的种类和个体数量的数值,用以评价环境质量。
20世纪50年代,为了进行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开始研究生物群落,并运用信息理论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多样性是群落的主要特征。在清洁的条件下,生物的种类多,个体数相对稳定。水体、大气和土壤受到污染或其他危害时,不同种生物对新因素的敏感性和耐受能力是不同的,敏感的种类在不利的条件下衰亡,抗性强的种类在新的条件下大量发展,群落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现象,可用多样性指数表示,以便应用简单的指数值来评价环境质量。
1951年,R.马格利夫提出多样性指数公式:,式中廀为多样性指数;S为生物的种类数;N 为群落的个体总数。有人认为这种公式只考虑种数和个体数的关系,没有考虑个体在各种类间的分配情况,容易掩盖不同群落的种类和个体的差异,并容易受计数样品大小的影响,因此,又提出各种各样的计算公式。如:
香农-韦弗指数(1963)
式中的廀、S、N 含义与马格利夫指数公式相同;ni为i种的个体数。
7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蓟运河、浑河、长江、湘江、官厅水库、鸭儿湖等水体中底栖动物廀值与污染的关系。
运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环境质量,是生物学评价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新发展。但是选择何种计算公式,如何把廀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涉及应用效果。
目前,采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廀值来评价有机物污染状况比较成功。有人认为影响多样性指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以一次的廀值评价污染是不可靠的。此外,多样性指数要与均匀度结合运用,要熟悉优势种的个体生态学,并要与化学评价结合应用。
参考书目
J. L. Wilhm, Comparision of Some Diversity Indices applied to Populations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Stream Receiving Organic Wastes, Jour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39(10),1673~1683,1967.
20世纪50年代,为了进行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开始研究生物群落,并运用信息理论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多样性是群落的主要特征。在清洁的条件下,生物的种类多,个体数相对稳定。水体、大气和土壤受到污染或其他危害时,不同种生物对新因素的敏感性和耐受能力是不同的,敏感的种类在不利的条件下衰亡,抗性强的种类在新的条件下大量发展,群落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现象,可用多样性指数表示,以便应用简单的指数值来评价环境质量。
1951年,R.马格利夫提出多样性指数公式:,式中廀为多样性指数;S为生物的种类数;N 为群落的个体总数。有人认为这种公式只考虑种数和个体数的关系,没有考虑个体在各种类间的分配情况,容易掩盖不同群落的种类和个体的差异,并容易受计数样品大小的影响,因此,又提出各种各样的计算公式。如:
香农-韦弗指数(1963)
式中的廀、S、N 含义与马格利夫指数公式相同;ni为i种的个体数。
7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蓟运河、浑河、长江、湘江、官厅水库、鸭儿湖等水体中底栖动物廀值与污染的关系。
运用多样性指数评价环境质量,是生物学评价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新发展。但是选择何种计算公式,如何把廀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涉及应用效果。
目前,采用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廀值来评价有机物污染状况比较成功。有人认为影响多样性指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以一次的廀值评价污染是不可靠的。此外,多样性指数要与均匀度结合运用,要熟悉优势种的个体生态学,并要与化学评价结合应用。
参考书目
J. L. Wilhm, Comparision of Some Diversity Indices applied to Populations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in a Stream Receiving Organic Wastes, Jour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39(10),1673~1683,196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