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eographical national psychology
地缘民族心理
2) national mentality
民族心理
1.
Here in this present paper,we conduct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as well as some possible reas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ment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its grammaticalization.
对比英语汉语双及物结构(VNN)的异同,并从民族心理和语法化过程的角度对可能造成其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2.
Starting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classic art forms of the Chu culture,through studying typical works of art and images of art,the article set out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culture identity of the physical image of the Chu culture and to explore the national mentality and spiritual symbols of the great Chu culture.
试从楚文化典型艺术造型研究出发,透过具有代表意义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浅析楚文化物化表层的地域文化特征,探寻楚文明兴盛背后的民族心理和精神象征。
3.
Legal traditions and national mentality can affect the status of the judge and the accused in the criminal trial.
不同的法律传统和民族心理是造成法官和当事人在不同的审判模式中处于不同地位的根本原因。
3) national psychology
民族心理
1.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Psychology on Cultural Exchange;
从中日两国对外交流历史看民族心理对文化交流效果的影响
2.
Based on Carl James psychological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linguistic component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 analysis of formation of habitual expressions is presented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habits and customs, national psychology, religious believes, fabl.
采用CarlJames的心理语言对比分析法、语言单元对比分析法 ,从习语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惯、民族心理、以及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文艺作品等方面分析习语的形成 ,并提出解决英汉习语互译的 5种方法 ,从而使习语在互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其原味 ,达到两种文化准确、生动交流的目的。
3.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has first introduced the views of death and numbers embodied in Naxi language and then has draw a conclusion that such views offer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psychology,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philosophy of Naxi people.
纳西族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中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了蕴藉于纳西族人文字中的生死观和数字观,以期从中可以反映纳西族民族心理的内涵,揭示其在民族文化心理和哲学意识等方面的特征。
4) ethnic psychology
民族心理
1.
This paper made a summary on the study of ethnic psychology by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对近年来学者们在民族心理方面所做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主要涉及民族心理概念、民族心理结构、不同少数民族的心理研究以及民族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等领域,从总体上呈现了近年来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线索和基本轮廓,并指出了这些研究的不足。
2.
The research of Southwestern ethnic psycholog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specific significance for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ethnic harmony and social stability.
西南民族心理研究对于西南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3.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Zhuang’s self-denomination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Zhuang’s ethnic psychology, but .
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补充资料:民族心理学
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又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不仅研究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研究他们内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具体研究涉及特定民族集团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集团与民族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等。
民族心理特点 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格特点。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特定民族相同的生存条件对其成员心理的影响,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实现:①通过民族每一成员的个人生活经验。这种经验由整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所决定;②通过交往。这种交往绝大部分是在带有该民族明显特点的一定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每一种心理特征都是通过某民族特殊的社会化过程而世代相传,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与改变。因此,民族心理学注重研究在民族团体制约下人们的行为和活动的规律,揭示具体的民族团体对个体施加影响的机制及特点。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民族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不同民族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它所强调的虽然是人在某一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特点,但其基本原则仍然离不开普通心理学。因为无论是对民族心理的共性的探讨,还是对不同民族心理特点差异性的研究,都须从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及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等方面入手。例如不同民族成员对颜色表现出不同的偏爱,这种现象就是爱好差异性的表现。因此,民族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而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会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如民族性格的调查和研究会为普通心理学的个性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对于同样的研究素材,如某人或某民族的"生活史",人类学者可以从中发现结婚、职业选择等因素对社会的影响,心理学者则以此分析被试的性格以及与权威者的关系。目前,世界人类学界非常重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应用。心理学也需要通过人类学的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实际上民族心理学就是心理学与人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
研究简史 1860年德国哲学家M.拉察鲁斯和他的朋友语言学家H.斯坦塔尔共同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及语言学杂志》,共发行20期,继续到1889年。在此刊物中他们一面从事原始民族语言、宗教、神话及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一面探寻这些原始民族的心理历程。这可以说是民族心理学的早期研究。他们认为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对民族成员心理的影响上。但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的,解释也带有神秘性。
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决心冲破这种神秘化倾向,建立起科学的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比较简单的精神现象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研究,比较复杂的精神现象因与人类的共同生活密切相关,故须用其他方法从事研究。因此他强调作为"社会人的心理学"或"人类社会的心理学"之民族心理学,须和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区别,研究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个体心理学易于使用实验法,民族心理学则应多使用观察法,观察民族的精神产物。他对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解释,在晚年花了近20年时间(1900~1920)写了《民族心理学》10卷巨著。在他的著作中,民族被解释为某种种族共同体。他把民族心理学看作是心理学分支之一,看作是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知识来源。他认为,人的心理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民族心理则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研究种族群体心理应通过研究其神话、风俗和语言,因为这些与种族群体的心理密切相关。他主张,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去理解每一个社会群体,一个民族的语汇和语法本身就能揭示该民族的心理气质。
19世纪末,┵.迪尔凯姆针对个人表象提出"团体表象"概念。他主张对于像社会观念、价值规范等不应从个人的内在心理作用方面去考察,而应把它看作制约个人心理的外在因素加以研究。德国医生、民族学家A.巴斯蒂安对民族学理论曾提出 3个概念,其中的"原始概念"即指人类的共同心理,它是人类一切文化创造的渊源
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心理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B.马利诺夫斯基受冯特的影响,认为应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看待各民族集团的行为与文化。
20年代后,民族心理的研究明显受行为主义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实验方法开始被用于研究不同种族的心理差异问题。并发现了与个人行为或人格有关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无论在心理学界还是人类学界都表现突出。心理学家T.R.加思1931年出版了第一本《种族心理学》。他将人的心理特点看作是遗传与环境刺激共同作用的产物。他认为,种族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起有落。从直系血统遗传观点来看,实际上只有一个种族,即人类种族。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些种族,仅仅是近亲繁殖的结果,或内部近亲繁殖的结果,仅仅是人类代代相传形成的一条条川流不息的涡流。种族心理学的真正问题是确定种族间是否存在着心理差异。在心理方面,种族之间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只有通过科学测量才能获知。作为一种实验事实,种族在感觉特点方面、智力方面以及颜色爱好和艺术欣赏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但主要原因在于文化、教育以及宗教传说的影响。
30年代,R.本尼迪克特和J.韦斯特等人将心理学的知识和人类学的观点相结合。30年代末,由于从德国逃到美国避难的科学家的加入,使美国学术界中的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加兴盛起来。新精神分析的学者,如K.霍妮、E.弗罗姆、F.亚历山大、E.埃里克森,格式塔学派的学者如M.韦特海默、K.科夫卡、W.克勒等,都在美国定居下来。特别是霍妮和弗罗姆的著作流行非常广泛。精神医学家A.卡丁纳和几位人类学家在一次文化与人格的讨论会上,沿着这个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途径。他们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基本人格结构"。卡丁纳是弗洛伊德派的学者,他相信生命开始的头几年,对个体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儿童养育的技术,如哺乳、排泄训练、性和其他的训练,都深深地影响着儿童。就整体而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这些都是相当固定而且标准化的,虽然会有些个别差异。因此,在某个特定社会成长的儿童,会经历相同的童年期经验,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加以反应,从而发展出许多共同的人格特质。正如R.林顿所说:"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类型,是大部分的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人格形貌,那是因为他们享有共同的童年期经验之结果。"这种理论基本上是童年期决定论的形式。
由于强调文化──包括习得行为的重要性,近代许多人类学家越来越被行为主义所吸引。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环境的作用。在行为主义影响下,从1954年开始,B.怀廷与同事通过对6个不同民族集团的观察与访问,写出了著名的《六个文化──儿童养育之研究》一书。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化过程以及与不同民族个性特点形成的关系。
在当代的人类学者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特别在国民性格研究方面)是在中国出生、后任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的人类学家许烺光教授。他认为对于民族心理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原始民族",也应对现在的发达民族,如欧洲或美国的社会或文化进行研究。因为,虽然这些国家在经济方面、科技方面是进步的,但在道德状况,官吏贪污、犯罪率、暴乱及离婚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人们似乎还没有找出新的标准,以判断人类社会及其生活方式是在进步或是在退步。
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始于 20世纪初。陈大齐在1919年写文章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意义。童润之在1928年发表了《论民族意识》,梁乙真于1942年刊文《从心理学的观点论民族气节》,吴江霖在1947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上的文化观点》。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心理学及民族学、人类学工作者也曾多次以各自的方法对中国各民族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多种调查和研究。
民族心理特点 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格特点。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特定民族相同的生存条件对其成员心理的影响,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实现:①通过民族每一成员的个人生活经验。这种经验由整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所决定;②通过交往。这种交往绝大部分是在带有该民族明显特点的一定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每一种心理特征都是通过某民族特殊的社会化过程而世代相传,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与改变。因此,民族心理学注重研究在民族团体制约下人们的行为和活动的规律,揭示具体的民族团体对个体施加影响的机制及特点。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民族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不同民族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它所强调的虽然是人在某一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心理特点,但其基本原则仍然离不开普通心理学。因为无论是对民族心理的共性的探讨,还是对不同民族心理特点差异性的研究,都须从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及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等方面入手。例如不同民族成员对颜色表现出不同的偏爱,这种现象就是爱好差异性的表现。因此,民族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而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会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如民族性格的调查和研究会为普通心理学的个性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对于同样的研究素材,如某人或某民族的"生活史",人类学者可以从中发现结婚、职业选择等因素对社会的影响,心理学者则以此分析被试的性格以及与权威者的关系。目前,世界人类学界非常重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应用。心理学也需要通过人类学的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实际上民族心理学就是心理学与人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
研究简史 1860年德国哲学家M.拉察鲁斯和他的朋友语言学家H.斯坦塔尔共同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及语言学杂志》,共发行20期,继续到1889年。在此刊物中他们一面从事原始民族语言、宗教、神话及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一面探寻这些原始民族的心理历程。这可以说是民族心理学的早期研究。他们认为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心理对民族成员心理的影响上。但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的,解释也带有神秘性。
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决心冲破这种神秘化倾向,建立起科学的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比较简单的精神现象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研究,比较复杂的精神现象因与人类的共同生活密切相关,故须用其他方法从事研究。因此他强调作为"社会人的心理学"或"人类社会的心理学"之民族心理学,须和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区别,研究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个体心理学易于使用实验法,民族心理学则应多使用观察法,观察民族的精神产物。他对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解释,在晚年花了近20年时间(1900~1920)写了《民族心理学》10卷巨著。在他的著作中,民族被解释为某种种族共同体。他把民族心理学看作是心理学分支之一,看作是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知识来源。他认为,人的心理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民族心理则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研究种族群体心理应通过研究其神话、风俗和语言,因为这些与种族群体的心理密切相关。他主张,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去理解每一个社会群体,一个民族的语汇和语法本身就能揭示该民族的心理气质。
19世纪末,┵.迪尔凯姆针对个人表象提出"团体表象"概念。他主张对于像社会观念、价值规范等不应从个人的内在心理作用方面去考察,而应把它看作制约个人心理的外在因素加以研究。德国医生、民族学家A.巴斯蒂安对民族学理论曾提出 3个概念,其中的"原始概念"即指人类的共同心理,它是人类一切文化创造的渊源
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心理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B.马利诺夫斯基受冯特的影响,认为应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看待各民族集团的行为与文化。
20年代后,民族心理的研究明显受行为主义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实验方法开始被用于研究不同种族的心理差异问题。并发现了与个人行为或人格有关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无论在心理学界还是人类学界都表现突出。心理学家T.R.加思1931年出版了第一本《种族心理学》。他将人的心理特点看作是遗传与环境刺激共同作用的产物。他认为,种族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起有落。从直系血统遗传观点来看,实际上只有一个种族,即人类种族。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些种族,仅仅是近亲繁殖的结果,或内部近亲繁殖的结果,仅仅是人类代代相传形成的一条条川流不息的涡流。种族心理学的真正问题是确定种族间是否存在着心理差异。在心理方面,种族之间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只有通过科学测量才能获知。作为一种实验事实,种族在感觉特点方面、智力方面以及颜色爱好和艺术欣赏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但主要原因在于文化、教育以及宗教传说的影响。
30年代,R.本尼迪克特和J.韦斯特等人将心理学的知识和人类学的观点相结合。30年代末,由于从德国逃到美国避难的科学家的加入,使美国学术界中的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加兴盛起来。新精神分析的学者,如K.霍妮、E.弗罗姆、F.亚历山大、E.埃里克森,格式塔学派的学者如M.韦特海默、K.科夫卡、W.克勒等,都在美国定居下来。特别是霍妮和弗罗姆的著作流行非常广泛。精神医学家A.卡丁纳和几位人类学家在一次文化与人格的讨论会上,沿着这个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途径。他们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基本人格结构"。卡丁纳是弗洛伊德派的学者,他相信生命开始的头几年,对个体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儿童养育的技术,如哺乳、排泄训练、性和其他的训练,都深深地影响着儿童。就整体而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这些都是相当固定而且标准化的,虽然会有些个别差异。因此,在某个特定社会成长的儿童,会经历相同的童年期经验,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加以反应,从而发展出许多共同的人格特质。正如R.林顿所说:"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类型,是大部分的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人格形貌,那是因为他们享有共同的童年期经验之结果。"这种理论基本上是童年期决定论的形式。
由于强调文化──包括习得行为的重要性,近代许多人类学家越来越被行为主义所吸引。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环境的作用。在行为主义影响下,从1954年开始,B.怀廷与同事通过对6个不同民族集团的观察与访问,写出了著名的《六个文化──儿童养育之研究》一书。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化过程以及与不同民族个性特点形成的关系。
在当代的人类学者中,最活跃、最有成效的(特别在国民性格研究方面)是在中国出生、后任教于美国西北大学的人类学家许烺光教授。他认为对于民族心理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原始民族",也应对现在的发达民族,如欧洲或美国的社会或文化进行研究。因为,虽然这些国家在经济方面、科技方面是进步的,但在道德状况,官吏贪污、犯罪率、暴乱及离婚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人们似乎还没有找出新的标准,以判断人类社会及其生活方式是在进步或是在退步。
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始于 20世纪初。陈大齐在1919年写文章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意义。童润之在1928年发表了《论民族意识》,梁乙真于1942年刊文《从心理学的观点论民族气节》,吴江霖在1947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上的文化观点》。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心理学及民族学、人类学工作者也曾多次以各自的方法对中国各民族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多种调查和研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