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u Shi and the Northern Warlords
胡适与北洋军阀
2) Beiyang warlords
北洋军阀
1.
A brief analysis of Beiyang warlords demand of the legality of their political rule——Take Wu Peifu as an example;
浅析北洋军阀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诉求——以吴佩孚为例
2.
On the Trans Formation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Beiyang Warlords Time——Study Focus on Jilin Province
北洋军阀时期省级行政体制变革述论——以吉林省为中心的考察
3) the Northern Warlords
北洋军阀
1.
The Northern Warlords were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group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aving colluded with such super powers as the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especially developed much stronger ties with Japan.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的一个改治军事集团,与英、美、日列强有所勾结,其中与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
2.
The revolutionary partymen,such as Huang Xing、Sun Yat-sen,considering the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epublic,agreed with the disarmament on people’s army,but Yuan Shikai,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in order to consolidate his domination,tried his best to enlarge his army when he was decreasing army.
黄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出于建设民主共和的需要,同意对民军进行裁减;而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裁减民军的同时,尽量扩大自己的军队;面对迫切的军事形势,在民元兴起的各政党提出了各自的建军主张;而社会上的尚武思潮和军国民主义、和平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又对扩军与裁军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 BeiYang Warlord
北洋军阀
1.
XinHai revolution open the door of Chines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BeiYang Warlord and BeiYang government was main political groups in Chinese Demography Republic.
辛亥革命使中国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大门真正开启,北洋军阀及其政府曾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主导力量;在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及政治参与扩大等政治现代化重要标志方面,它们不仅没有有力地促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相反导致并加剧中国政治衰朽。
5) the North Ocean Warlord Group
北洋军阀集团
1.
On the North Ocean Warlord Group and the Fall of Qing Dynasty;
浅谈北洋军阀集团与清王朝灭亡
补充资料:胡适
Hu Shi
胡适
代诗人、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初名嗣糜,学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其父为清末地方官吏,其母系农村妇女。
1895年春,胡适在家乡由族人开设的学堂就读,习四书五经。9岁起,阅读《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小说。思想上则深受其父服膺的程朱理学的影响。
1904年春去上海,先后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就读,学习了英语和西方自然科学,接触了严复译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梁启超《新民说》诸文也给了他很大启发。他在中国公学求学时,曾参加以“对于社会,竞与改良;对于个人,争自濯磨”为目的的竞业学会,并一度任白话文会刊《竞业旬报》主编,在该刊发表过一些白话文字。这一时期,他对旧体诗发生浓厚兴趣,因而放弃自然科学,走上文学、史学的路。
1910年往北京考取庚子赔款第 2期官费生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习政治、经济,兼治文学、哲学。1914年获文学士学位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胡适后来忆述:“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1917年以论文《先秦名学史》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后又任英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同年,与江冬秀结婚。其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延聘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知识分子任教。他们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胡适是这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1917年 2月,他尚在美国时,即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他回国前写成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稍后,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又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1918年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复把所谓“八不主义”总为四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他强调,他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他认为,“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这些言论,反复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的主旨,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都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也是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
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胡适还陆续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文。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等名家的部分作品,为新文学提供借鉴;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早在1917年 2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就发表了他的几首白话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