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北洋军
1)  Beiyang troops
北洋军
1.
Fighting for Hunan:the first attack on Hunan by the Beiyang troops;
湖南的争夺:北洋军第一次攻湘之战
2)  Beiyang Navy
北洋海军
1.
Brief Analysis of Deserts of Beiyang Navy Admiral Ding Ru-chang;
浅析丁汝昌提督北洋海军之功过
3)  Beiyang warlords
北洋军阀
1.
A brief analysis of Beiyang warlords demand of the legality of their political rule——Take Wu Peifu as an example;
浅析北洋军阀对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诉求——以吴佩孚为例
2.
On the Trans Formation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During Beiyang Warlords Time——Study Focus on Jilin Province
北洋军阀时期省级行政体制变革述论——以吉林省为中心的考察
4)  the Northern Warlords
北洋军阀
1.
The Northern Warlords were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group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aving colluded with such super powers as the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especially developed much stronger ties with Japan.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的一个改治军事集团,与英、美、日列强有所勾结,其中与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
2.
The revolutionary partymen,such as Huang Xing、Sun Yat-sen,considering the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epublic,agreed with the disarmament on people’s army,but Yuan Shikai,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in order to consolidate his domination,tried his best to enlarge his army when he was decreasing army.
黄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出于建设民主共和的需要,同意对民军进行裁减;而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裁减民军的同时,尽量扩大自己的军队;面对迫切的军事形势,在民元兴起的各政党提出了各自的建军主张;而社会上的尚武思潮和军国民主义、和平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又对扩军与裁军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  BeiYang Warlord
北洋军阀
1.
XinHai revolution open the door of Chines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BeiYang Warlord and BeiYang government was main political groups in Chinese Demography Republic.
辛亥革命使中国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大门真正开启,北洋军阀及其政府曾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主导力量;在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及政治参与扩大等政治现代化重要标志方面,它们不仅没有有力地促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相反导致并加剧中国政治衰朽。
6)  the Northern New Army
北洋新军
1.
An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Hubei New Army to Rise in the 1911 Revolution——Also Comparing with the Northern New Army;
试析湖北新军辛亥首义的外部条件——兼与北洋新军比较
补充资料:北洋军

北洋军

清末民初,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和掌握的军队,后因分裂而连年混战,在两期北伐战争中被消灭。其创建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产生与形成阶段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前身为袁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见新军)为基础,着手进行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的建设。至1904年,先后编成三镇。1905年2月,袁再次提议统一全国军队番号,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5月,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凤山、王英楷、段棋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袁还为新军培植骨干兴办各种军事学堂。1902~1906年间,先后设立北洋行营将弁、陆军师范、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学堂和北洋军官、宪兵、陆军速成学堂及陆军讲武堂、电信号学队等,促进了北洋军的近代化建设。1907年8月,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之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限2~5年内完成。同年,袁的亲信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率陆军第3镇(该镇约1个混成协兵力,于1905年由保定调驻锦州)及第2、第4、第5、第6镇各一部(约2个混成协)出关,并以此为基础扩建东北新军。至1910年(宣统二年),在奉天(今沈阳)、吉林分别编成陆军第20、第23镇,奉天、黑龙江各1个混成协。从此,北洋军扩大到东三省。慈禧死后,1909年,袁因权重被清廷开缺还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陆军部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因袁暗中控制而指挥不灵。清廷被迫起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凭借控制的北洋军,既要挟革命党,又逼清帝退位,取得了政权。至1911年,全国共编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发展阶段 1912年北洋政府改北洋军镇、协、标、营为师、旅、团、营,并大肆扩军,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1913年袁为镇压“二次革命”,派4个师、3个旅及武卫军(张勋部)对南方革命党人发动进攻,击败讨袁军,将原驻直、鲁、皖的北洋军势力发展到除滇、黔、桂及边远地区以外的长江以南各省(见讨袁战争)。1912-1914年,北洋军先后在豫、鄂、皖、陕、甘等省镇压了白朗农民起义军(见白朗起义)。1914年袁任命参谋本部次长陈宦为四川军务会办,并令其率北洋军3个混成旅入川。袁利用掌握北洋政府权力,极力扩大北洋军。至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辖和依附的军队共计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含部分步、骑兵旅)、33个混成团(含部分独立步、骑兵团),总兵力达12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北洋嫡系部队。随着北洋军实力急剧膨胀,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高级将领在昆明发起护国战争。前往滇、川、湘、桂镇压护国军的北洋军被击败,袁被迫取消帝制。

分裂与混战阶段 1916年6月袁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帝国主义为争夺在华利益也各自寻找代理人,北洋军阀分裂演变为三大派系: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皖、陕、鲁、浙、甘、闽等省;英、美支持的以时任副总统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苏、鄂、湘、直、赣等省;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奉天督军兼署省长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东三省。此外,各地方的一些军阀或独立或分别依附于各大派军阀。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段祺瑞重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领导粤、滇、桂、黔、湘、川军讨伐段祺瑞。段先后两次派北洋军及湘、粤、闽等省地方军近20万人前往镇压。后由于西南军阀向北洋政府妥协,护法失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