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浅论扬州清曲
1)  On Yangzhou Ditty
浅论扬州清曲
2)  Yangzhou ditty
扬州清曲
1.
Yangzhou ditty originates from the ditty of Yuan dynasty.
扬州清曲的源头最早可到元代的小唱。
3)  On the Elegance of Yangzhou Ditty
论扬州清曲的雅词
4)  The Evolution of Yangzhou School in Qing Dynasty and Its Method
清代扬州学派简论
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Yangzhou Gardens
扬州园林浅识
6)  Records of Yangzhou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清代扬州学记》
1.
Mr. Zhang Shun-hui and "Records of Yangzhou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张舜徽先生与《清代扬州学记》
补充资料:扬州清曲
      江苏曲种。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流行于扬州城乡,以及镇江、上海、苏州、南京等地。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收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明代中叶形成的一种富于地方气息的曲种。明沈德符《野获编》"时尚小令"一条所载的小曲名称,大都在扬州清曲中保留着,成为最常用的曲牌。明张锜《衡曲麈谭》在分析清曲与传奇的区别时,指出清曲也可描叙离合悲欢。可见当时的清曲已不仅是短小的抒情清唱,而且已具有表现人物故事的完整唱段了,在形式上也发展为套曲。扬州清曲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了全盛阶段。无论在音乐曲牌、乐器伴奏方面,还是在曲目唱本方面,都异常丰富,并以其腔调的细腻、缠绵和抒情著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述了当时著名歌唱家、伴奏家黎殿臣、陈景贤、刘天禄、刘禄观、牟七、金姑、潘五道士、郑玉本、朱三等人的艺术贡献。同时,清曲的一些曲调和唱本也流传到云南、广东和北方一些城市。从晚清到民国,由于战争频仍,经济萧条,清曲艺术的处境相当困难,但在一些清曲艺术家的艰苦努力下,还是将清曲艺术保存了下来。这期间的重要艺术家有作词家施元铭、魏绍章,演唱家黎子云、钟培贤、裴福康、王万青、尤庆乐等。
  
  扬州清曲的曲调有〔软平〕、〔叠落〕、〔骊调〕、〔调〕、〔满江红〕、〔银纽丝〕、〔芦江怨〕、〔耍孩儿〕、〔杨柳青〕等 116支。这些曲牌除来自扬州本地小调外,还吸取了昆曲、徽剧、滩簧、道情及外地的民间歌曲。演唱分为"单片子"(用一支曲牌唱奏)和"套曲"(用两支以上曲牌联缀唱奏)两种。套曲又分为"小套曲"和"大套曲",以〔满江红〕为主调的套曲,称"五瓣梅"。套曲中曲牌的选用和衔接,根据唱本内容的需要,注意全曲的统一与完整,层次的分明与变化。杨州清曲一般以坐唱形式演出,人数从1、2人至8、9人不等,唱奏者每人操一种乐器。常用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四胡、二胡、扬琴及檀板、碟子、酒杯等,有时也用箫。传统清曲是不化妆、无说白、无表演的,只靠音乐和歌唱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吐字发音、运气行腔方面非常讲究。发声分窄口(用假嗓)、阔口(用本嗓)2种,窄口主要用于有故事情节的唱段中的旦脚唱腔。
  
  扬州清曲的艺术活动,分营业性与自娱性两种。前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靠走街串巷或在航行于内河的客船上卖艺;后者多为店员、小手工业者和知识阶层的市民,这些人在创作唱本和音乐曲调的改革整理方面,贡献较多,有的人并做过一些理论研究工作,如王万青(1899~1967)著有《扬州清曲唱念艺术经验》。
  
  杨州清曲的曲目十分丰富,已有文字记录的唱本约有 500种左右。单片子曲目有《十杯酒》、《做人难》等。套曲曲目有《黛玉悲秋》、《梁山伯与祝英台》、《竹木相争》、《老鼠告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曲艺人多被专业曲艺团体吸收,并培养出一批新人,创作了一批新唱本,如《刘胡兰》、《工农兵》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