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服饰文化初探
1)  The dressing culture exploration
服饰文化初探
2)  Research on Apparel Culture of Ba People
巴人服饰文化探索
3)  Exploration on TheWater Race DressCuIture
水族服饰文化探源
4)  clothing culture
服饰文化
1.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uchen Nationality′s clothing culture from Jin Dynasty;
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性发展
5)  dress culture
服饰文化
1.
Discussion on influence of Oriental traditional dress culture on costume design;
东方传统服饰文化对服装设计影响的探讨
2.
Research on contrast of dress culture between Renaissance period and the Tang Dynasty;
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3.
Discussion about Minority Nationality Dress cul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四川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要
6)  fashion culture
服饰文化
1.
Analysis of symbo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pread of fashion culture;
解析现代流行服饰文化传播中的符号化特征
2.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emeiology and mass-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ymbo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fashio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ausation and course.
本论文从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角度,对现代流行服饰文化传播中的符号化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针对当今流行服饰文化的媒体呈现方式和巨大影响进行探讨。
3.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ashion culture,the author expounds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the acceptance of modern western way of life,the modern fashion culture is promoted in diversity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
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服饰文化形成和发展因素的剖析,阐述了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现代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的传入,促成了中国现代服饰文化的多元发生。
补充资料:巴人

Baren
巴人


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原名王任叔,笔名除巴人外,还有屈轶、赵冷、碧珊等。浙江奉化人。因父亲早逝,家境贫苦。小学毕业后,入宁波第四师范学习。1920年师范毕业后,在宁波等地任小学教员时,接触到《新青年》、《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等进步刊物,对新文学运动发生兴趣。1923年开始文学活动,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和诗歌,并于同年参加文学研究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先后从事工人运动和教员等工作。抗战爆发后,先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编辑《译报》、《民族公论》等报刊,参加《鲁迅全集》的编辑和举办社会科学讲习所等工作,1941年去印度尼西亚,从事抗日活动和华侨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回国进入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驻印尼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社长。1960年因写《论人情》一文受到错误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巴人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大的是小说,短篇集有《破屋》、《殉》、《影子》、《监狱》、《在没落中》、《乡长先生》、《佳讯》、《皮包和烟斗》;中篇小说有《阿贵流浪记》、《证章》、《死线上》、《冲突》,另有去世后出版的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
巴人早期的小说,以反映农民生活为主要内容,如短篇小说《疲惫者》,写浙东一个雇农,辛劳一生,在封建地主残酷的压榨中一无所得而沦为乞丐的遭遇。此后的作品,题材虽较前为宽阔,但工力未见有显著的突进。唯中篇小说《证章》,揭露30年代国民党政府官僚的腐朽生活,在艺术上颇有新的进展。
50年代执笔的中篇小说《冲突》,以作者自己的经历为素材,展现了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浙东城乡的风云变幻,较之先前的作品更胜一筹。他的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起笔于20年代。因生活动荡,时作时辍,50年代完成初稿,1984年出版。小说写19世纪末叶浙东农民“反教平洋”的抗暴斗争,地方色彩浓郁,是“五十年前一幅江南农村生活风俗画”。
巴人的杂文向以犀利泼辣著称,有《窄门集》、《边鼓集》、《遵命集》等,他在上海孤岛时期,用屈轶等署名的杂文,愤火恣肆,笔力遒劲,是痛击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为当时孤岛文化界和读者所传诵。50年代,他又以《况钟的笔》为题,对主观主义的领导作风击一猛掌,文字跌宕有致,畅达明快。
巴人在文学上另一成就是他的理论著作。30年代末写的《文学读本》,为当时较有影响的文学理论读物。建国初,修改增订,易名为《文学初步》,至1953年作大幅度修订,改名《文学论稿》。这是中国第一部力求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撰写的文艺理论著作。作者从新文学运动以来特别是从对40、50年代以来创作的剖析入手,在理论上给以概括和评述,资料丰富,对重要作品的论述几囊括无遗。但由于对众多的文学现象评述过细,理论上的严密构想不免显得不足。其次,在观点上因受苏联30年代后某些教条主义的理论影响,以及贯注着当时流行的文艺从属于政治的狭隘见解,致使这本著作存留了一些明显的弱点。
除以上几个方面作品外,巴人还著有剧本《费娜小姐》、《杨达这个人》;散文集《邻人们》、《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以及《论鲁迅的杂文》、《鲁迅的小说》、《谈〈青年近卫军〉等》、《从苏联作品中看苏维埃人》等文学评论著作。
(许觉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