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Poetry of the Future
未来之诗
2) A Vision of the Future
未来之景
4) Gateway to the future
通向未来之路
5) Future Value of an Annuity
定期供款之未来值
6)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Manufacturing Business
未来制造业之特征
补充资料: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futurismo 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文艺流派和思潮。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翌年,他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阐明这一流派的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原则。 未来主义受到尼采、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同旧的传统文化彻底决裂,否定一切文化遗产和传统。认为人类既往的文学艺术和现存的文化都已腐朽、僵死,无法反映当今飞跃发展的时代,提出“摒弃全部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的口号。未来主义追求文学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全面革新,认为文学艺术的使命应该是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来,从反映停滞不前的、死气沉沉的现实,转而反映新的现实和以此为基础的新的价值观念;把爱情、幸福、美德这些传统的主题排斥于文学艺术之外,转而“歌颂进取性的运动”、“机器文明”,歌颂工商业都市动乱的生活,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展示人的意识的冲动,甚至颂扬战争、暴力和恐怖。 在艺术形式上,提倡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为基础的诗,以便随心所欲地表达运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速度以及它们的组合。强调直觉,主张用一系列的“类比”、“感应”、“凌乱的想象”,排斥理性和逻辑,表现作者朦胧的、奥秘的感受和不可理解的事物,表现病态、梦境、黑夜、死亡。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消灭形容词、副词和标点符号,而仅仅借助奇特的文字游戏,词语的字体变化,各种图案的剪贴、组合,模拟自然界杂乱的声音,甚至使用枯燥的数学符号、乐谱,来赋予字句以他们想表达的涵义,从而开辟了通向非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道路。 未来主义从文学开始,很快席卷绘画、音乐、戏剧、电影、雕塑、舞蹈、建筑等各个艺术领域。例如,1910年2月11日,博乔尼、巴拉等发表《未来主义绘画宣言》。1915年,马里内蒂、塞蒂梅利等发表《未来主义戏剧宣言》。 未来主义兴起于意大利,随后波及全欧。在意大利,除马里内蒂外,代表人物有帕拉泽斯基、戈沃尼、帕皮尼、索菲奇等。在法国,吉约姆·阿波利奈尔于1913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反传统》,提出“立体未来主义”。在俄国,1911年,谢维里亚宁发表《自我未来主义序幕》,倡导“自我未来主义”。翌年,布尔柳克、卡缅斯基、马雅可夫斯基等发表《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倡导“立体未来主义”。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