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浅析中国新民歌
1)  On China s New Folk Song
浅析中国新民歌
2)  Analysis on Chinese Folk Song
浅析中国民歌
3)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
4)  Chinese folk songs
中国民歌
1.
Folk songs are the combined arts of music and literature,and the local flavors of Chinese folk songs constitute the basic style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构成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
2.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s involves several factors: The world-wide popularization of folk songs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s;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provides a spacious area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s;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epares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in.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中国民歌国际化的里程碑。
3.
Having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music world, Chinese folk songs are tremendous in amount and unique in formats with countless beautiful tunes.
中国民歌色彩斑斓、浩如烟海 ,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放异彩。
5)  Chinese folk song
中国民歌
1.
Chinese folk songs are an important window through which to recognize the history,the society and folk customs of Chinese nation,so they deserve studying.
中国民歌是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重要窗口,具有很强的人文研究价值,但目前它由于种种原因处在了一个弱势的地位。
6)  "Chinese·folk songs "section
《民歌·中国》
补充资料:中国民歌
      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它有3个基本特征:①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②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③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民歌的历史 民歌的产生远早于文字和乐谱。从《诗经》所载周初至春秋中叶流传在北方的民歌,其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可表明中国民歌在2400年前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后,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小令、明清的俗曲、小曲等等,都曾是流传于民间的歌曲。
  
  在目前所收集到的传统民歌中,有不少曲目可以找到较久远的历史。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其歌词最初传唱于南宋建炎年间,至今仍有2、3种曲调在民间传唱;明代冯梦龙所收集的吴地山歌,其中有不少歌词现仍在江浙农村流传;明末清初所流行的俗曲,如《银绞丝》、《剪靛花》、《鲜花调》等,至今仍在各地广泛流传,变体甚多;清李调元在《粤风》中所记的一些歌词,在南方的汉、壮、瑶、苗等民族的民歌中还可听到。此外,在琴歌、昆剧音乐以及其他戏曲、曲艺音乐中还保存着大量明、清以来的音乐材料,对于研究民歌的历史发展有重要意义。
  
  民歌的内容与形式  中国传统民歌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大致有以下几类:
  
  反映社会矛盾的  包括诉说被剥削之苦、抨击社会时弊、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等多种内容。如江苏南部、宁夏等地的《长工苦》、福建永定的《黄连树上结苦瓜》、湖南西部的《上金寨》、《小弟歌》、陕西北部的《脚夫调》、河北的《四保揽工》、山西的《为什么穷人富人相隔千里迢迢》等。
  
  反映生产劳动的  包括各种号子、秧田歌、放牧歌、采茶歌、采莲歌、赶脚歌等等。
  
  反映爱情生活的  包括吐露纯真爱情、抒发离愁别怨、反抗封建婚姻等多种内容。旧时中国的青年没有恋爱自由,农村姑娘用精心绣制的物品作定情信物赠给恋人。因此《绣荷包》、《绣花鞋》、《绣香袋》、《绣手巾》、《十绣》等民歌几乎遍布全国。
  
  反映日常生活的  包括描述各种家庭关系、小女婿、童养媳、孤儿寡妇、婆媳妯娌,以及纺纱织布、裁衣做鞋、挑水做饭、育儿催眠等家务劳动和探亲串门、风俗习惯等多种内容。
  
  歌唱传说故事的  包括流传在民间的各类历史人物、戏剧、话本、神话传说、新闻趣事、古迹名胜等多种内容。歌者往往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嬉游逗趣的  包括各种问答歌、游戏歌等娱乐性较强的民歌。有许多问答歌,还起着教育儿童、竞测智力、传授知识的作用。
  
  中国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音乐织体和演唱形式 单声部民歌数量较多,壮、苗、侗、瑶、畲、高山等少数民族有二声部或三声部的民歌,汉族某些劳动号子中也有领、和相叠的多声部织体。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领和结合等形式,其中以独唱居多。领和结合的形式主要出现在号子、田秧山歌以及部分舞歌中。其中有的是徒歌形式(如大部分山歌、号子和小调中的儿歌、摇儿歌、谣曲等),有的仅有锣鼓伴奏(一部分田秧山歌、劳动号子和舞歌),有的有旋律乐器伴奏(如小调中的时调、舞歌等)。
  
  节拍  大体有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两种。前者多见于山歌和部分儿歌、吟唱调,后者多见于小调和号子。此外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初步规整化的节拍,大多见于小调中的谣曲和一部分谣唱性的山歌。在哈萨克、藏等少数民族民歌中,有自由与规整两种节拍的复合形态。规整节拍中,以娺、嬋等居多,庒、婰、慇拍和混合复节拍如戸、彎等,以及更多变化的复杂节拍都可见到。在有些少数民族民歌中,节拍不仅成为歌种的特征,而且成为该民族民歌的鲜明标志,如朝鲜族、维吾尔族民歌等。
  
  音阶、调式  最常见的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五声性(即以五声为基音)七声音阶。有些地区有构成这一地区民间音乐独特风格色彩的特殊音阶。如陕西北部和中部有清角音和清羽音构成的七声音阶(当地戏曲曲艺艺人称为"苦音"调式)。湖南中部、东部地区有以微升徵和微升商音装饰的特殊音阶。此外,有些少数民族民歌还有自己独特的调式音阶。在汉族民歌中,徵调式最多,宫调式、羽调式次之,商调式再次之,角调式最少。
  
  曲式  大多为单乐段结构,篇幅较短小,乐句与唱词句式大多相符。乐段内各结构部分大多以对称关系为基础,功能清晰。有些表演性较强的小调,常将几个不同的曲牌联缀演唱,构成二乐段的或多乐段的套曲,前者如《闹五更》,后者如《姑苏风光》(又名《大九连环》)等,它们已带有曲艺音乐的表现特点。此外,许多田秧山歌和劳动号子,由于劳动条件的需要,以致篇幅较长,结构较庞大。
  
  衬词和衬腔  这是为中国民歌所常用的一种特殊的歌曲表现手段。衬词最初来自语气词、感叹词或象声词等,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当民歌的曲调发展受到一般唱词陈述的束缚时,便往往利用衬词使旋律得到更大的发挥。配唱衬词的片断叫做衬腔,衬腔有大有小,构成完整乐句的衬腔,称为"衬句"。
  
  民歌的分类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  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
  
  民间歌舞音乐大多来自民歌,有不少歌舞至今仍以民间歌曲形式流传。如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利川花灯中的《瓜子仁调》(又称《龙船调》)、四川秀山花灯中的《黄杨扁担》、江苏扬州的《荡湖船》、陕北秧歌中的《夫妻逗趣》、山西晋中秧歌中的《交城山》等。有的民歌虽经初步加工,具有某些舞蹈特点或曲艺音乐的情节性,但仍可看到它与原来民歌的密切联系。如内蒙古、山西二人台中的《走西口》、湖南花鼓戏中的《双川调》、山东花鼓中的《鸳鸯嫁老雕》等。
  
  曲艺音乐中联曲体的曲种,如单弦曲子、南阳鼓子曲、四川清音等的主要曲牌,大多是明、清乃至宋、元时期在北方流行的时调小曲;天津时调、扬州清曲、湖南丝弦等的主要曲牌,大多来自至今尚在当地民间流行的民歌。主曲体的曲种,其基本曲调的形成大多与当地民歌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河北木板大鼓音乐,是在河北城镇叙述性较强的民歌音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河南坠子的前身"莺歌柳",最初也是当地的民歌。戏曲音乐中古老的永嘉杂剧(南宋时期形成)的音乐也是在"里巷歌谣"、"村坊小曲"、"畸农市女顺可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地盛行的花鼓戏、滩簧戏、花灯戏、采茶戏以及越剧、评剧、黄梅戏等,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民族器乐与民歌的关系更为密切。民歌借助器乐伴奏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器乐从民歌中吸取旋律素材加以发展。有的器乐曲直接承用民歌的曲调,如河北、东北地区"吹歌"中的许多曲牌;有的则是从戏曲、曲艺音乐或古曲中脱胎而来,它们也与民歌有间接的渊源关系,如各地流行的丝竹曲牌《银绞丝》等。
  
  反过来,其他民间音乐对民歌也有积极的影响。如戏曲、曲艺形成之后,其演唱、编曲技术等得到了专业化的发展,节拍、调式、曲式结构等都有了进一步的规范,这对扩大民歌的题材内容、丰富民歌的表现手段、提高民歌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民歌的新发展  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各根据地产生了许多革命民歌。5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社会条件、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歌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风貌。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新民歌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乐观向上、艰苦创业、英勇豪迈的特点在新民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新民歌音乐的创作大致有 3种情况:①用现有的民歌曲调填上新词,曲调基本不变,只在演唱处理以及速度、调高等方面作某些改动,这是最简易的一种。革命战争初期的新民歌和民间歌手的创作中,大都采用这种创作方法。如《五卅运动》一歌,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将《孟姜女》调填上工人斗争内容的新词而在群众中广为传唱的。②较完整地沿用现有民歌的曲调骨架,将其曲调作局部的变动,以适应新内容的表现需要。如抗日战争时期产生在陕北根据地的《绣金匾》即是在当地民歌《绣荷包》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③许多专业作曲家遵照某民族、某地区民歌的典型特点写出的具有浓郁民歌风格的歌曲,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广为传唱。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刘炽的《新疆好》、欧阳谦叔等的《洪湖水,浪打浪》等。然而在习惯上,不将其列入中国民歌的范围。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