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Yin Shu Yu Lu〉
《楹书隅录》
4) Shupu
《书谱》
1.
To discussing the ‘skill’ and ‘Tao’ of the Calligraphy from ‘Shupu’;
由《书谱》谈书法的“技”与“道”
2.
Calligraphy Artistic Thory of SUN Quo- ting s Shupu;
孙过庭《书谱》的书法艺术理论
6) opern
曲谱
1.
On the basis of a clarific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orig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pern, this paper holds that opern i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musical tones, notes, and patterns of different music types.
通过对曲谱产生渊源及其发展过程的阐释和分析,认为曲谱是曲调的句式、字声、韵位等曲体的具体表现,而曲谱的产生,始于文人参与曲的创作与对曲的律化,进而指出南北曲谱皆产生于元代,并随着戏曲的发展与曲调的律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补充资料:《纳书楹曲谱》
清代昆曲"清唱"曲集。苏州叶堂选辑校订。全书共分正集4卷、续集4卷、外集2卷、补遗集4卷;《西厢记》全谱2卷;临川《四梦》8卷;共24卷。除《西厢记》、《四梦》10卷专集之外,《纳书楹曲谱》共收元明以来流传之曲 353套。其中元杂剧36折,南戏68出,明清传奇 114出,时剧(当时流行于舞台的"弋阳腔"、"吹腔"等民间戏曲)23出,散曲10套,词曲一套,诸宫调一套。其材料之丰富,在当时是罕见的,也是我国民间刻印的第一部曲谱。
叶堂不仅是昆曲爱好者,也是富有歌唱经验的曲家。他在《纳书楹曲谱》自序中说:"盖自弱冠至今,靡他嗜好,露晨月夕,侧耳摇唇,究心于此者垂五十年。"他在晚年以多年唱曲的经验,在其所藏旧谱中,选辑"杂曲之尤者",刻印成书。他认为《西厢记》和临川《四梦》是"赵璧隋珠,故取其备",所谓"备",即不删出目及原来"引"曲,全部刊印问世。《纳书楹曲谱》正集中所收的曲谱,是他认为最优秀的出目。其次为民间流传者,推广为续集及外集(凡例:正集之末近乎续,续集之末近乎外。至外集所选,因向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者,故不忍遽弃),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书。此书问世之后,有人批评他只重视文学、音律方面优秀作品,而"于梨园家搬演,尚多遗置。恐世之爱新声者,心未餍也"。因而又选辑了上自《琵琶》,下至时剧,成为补遗集 4卷,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印成书。叶堂虽偏爱古曲,但亦重视吸取新声,丰富所收的曲目。
不带道白及"引"曲的戏曲或散曲,称为清唱。它不在舞台上表演,不用锣鼓,只用三弦、点鼓、拍板、笛子等伴奏乐器,用这种演唱形式的乐谱,称为"清曲曲谱"。因为它不在舞台上表演,不借锣鼓之声势配合,没有说白、舞姿的帮助,单纯以歌唱来表现剧情,因此对于歌词字声与音乐的配合,要求更为严格,音韵方面也更为讲究。叶堂以50年唱曲的经验,编订此谱,故能于"文之舛淆者,订之律之;未谐者协之。而于四声离合,清浊阴阳之芒杪,呼吸关通,自谓颇有所得",是符合实际的。这些,在本书的眉批中,均有所表示。
关于《纳书楹曲谱》?慕谧喾牛妒现髡胖挥冒搴脱郏挥眯⊙郏床槐晖费邸⒛┭郏衔?"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而设,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所以在《纳书楹曲谱》的正、续、外、补遗 4集中,始终只点一板一眼。但于1795年重刻《西厢记》全谱中,吸收了其他人的意见,才"于可用小眼处一一增入"。在《纳书楹曲谱》的刻本中,仅此为例外;对于只点一板一眼的看法,并未改变。这对后人研究本书曲调来说,不免增加困难。嗣后出版的许多昆曲谱,都点有小眼,两相参照,这些困难大部分是可以克服的。
叶堂不仅是昆曲爱好者,也是富有歌唱经验的曲家。他在《纳书楹曲谱》自序中说:"盖自弱冠至今,靡他嗜好,露晨月夕,侧耳摇唇,究心于此者垂五十年。"他在晚年以多年唱曲的经验,在其所藏旧谱中,选辑"杂曲之尤者",刻印成书。他认为《西厢记》和临川《四梦》是"赵璧隋珠,故取其备",所谓"备",即不删出目及原来"引"曲,全部刊印问世。《纳书楹曲谱》正集中所收的曲谱,是他认为最优秀的出目。其次为民间流传者,推广为续集及外集(凡例:正集之末近乎续,续集之末近乎外。至外集所选,因向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者,故不忍遽弃),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书。此书问世之后,有人批评他只重视文学、音律方面优秀作品,而"于梨园家搬演,尚多遗置。恐世之爱新声者,心未餍也"。因而又选辑了上自《琵琶》,下至时剧,成为补遗集 4卷,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印成书。叶堂虽偏爱古曲,但亦重视吸取新声,丰富所收的曲目。
不带道白及"引"曲的戏曲或散曲,称为清唱。它不在舞台上表演,不用锣鼓,只用三弦、点鼓、拍板、笛子等伴奏乐器,用这种演唱形式的乐谱,称为"清曲曲谱"。因为它不在舞台上表演,不借锣鼓之声势配合,没有说白、舞姿的帮助,单纯以歌唱来表现剧情,因此对于歌词字声与音乐的配合,要求更为严格,音韵方面也更为讲究。叶堂以50年唱曲的经验,编订此谱,故能于"文之舛淆者,订之律之;未谐者协之。而于四声离合,清浊阴阳之芒杪,呼吸关通,自谓颇有所得",是符合实际的。这些,在本书的眉批中,均有所表示。
关于《纳书楹曲谱》?慕谧喾牛妒现髡胖挥冒搴脱郏挥眯⊙郏床槐晖费邸⒛┭郏衔?"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而设,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所以在《纳书楹曲谱》的正、续、外、补遗 4集中,始终只点一板一眼。但于1795年重刻《西厢记》全谱中,吸收了其他人的意见,才"于可用小眼处一一增入"。在《纳书楹曲谱》的刻本中,仅此为例外;对于只点一板一眼的看法,并未改变。这对后人研究本书曲调来说,不免增加困难。嗣后出版的许多昆曲谱,都点有小眼,两相参照,这些困难大部分是可以克服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