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ɑng Yucheng
王禹偁(954~1001)
3) Wang Yucheng
王禹偁
1.
CHUAN DAO MING XIN and YI DAO YI XIAO——Wang Yucheng s inheriting of Han Yu s literary viewpoint and the ca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heir poetry inditing;
“传道明心”与“易道易晓”——论王禹偁对韩愈文学观的继承与发展
2.
On Wang Yucheng s Reception of Bai Juyi;
论王禹偁对白居易的接受
3.
Wang Yucheng——the First Person Who Advocated Tu Fu in Song Dynasty;
王禹偁——两宋尊杜第一人
4) Wang Yuchen
王禹偁
1.
Furthermore,Wang Yuchen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in writing this style of poems and then added some new features to the poetry style at the particular stage.
在白体唱和诗风弥漫的背景下,宋初的部分诗人在复古思潮的导引下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采诗意识的催动下写作了一些具有讽谕精神的诗歌,而且王禹偁以其瞩目的创作实绩为宋初诗风注入了新质。
5) Wangyucheng
王禹偁
1.
Wangyucheng and His Verses of Baijuyi s Style in the Early Song Dynasty;
王禹偁与宋初“白体诗”
2.
In the early poetical field in Song Dynasty, Wangyucheng′s theory and creating practice was quite well.
在宋初诗坛,王禹偁的理论和创作实践都较高跤韨犜谒未冉显绲刈⒅叵蚨鸥κ柩埃?尤其是王禹偁对杜甫诗歌创作结构和语言的学习,在模仿和学习中提高了诗艺,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并对后来的宋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6) wang yuchen verse
王禹偁诗歌
补充资料:王禹偁(954~1001)
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贫寒。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983)进士,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端拱元年(988)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复拜左司谏、知制诰,直言敢谏。淳化二年 (991),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淳化四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以谤讪朝廷的罪名,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997),再召入都,因撰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再次被贬出京城,知黄州(今湖北黄冈)。咸平四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不久在蕲州去世。
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不畏权势。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王禹偁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在《端拱箴》、《三谏书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扬州时作的《应诏言事疏》等著作中,他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虽大多数未被太宗、真宗采纳,却为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
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王禹偁为了革除这种流弊,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写于贬官黄州时期。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调优美,富于诗味。《唐河店妪传》记述边地一位老妇人机智杀敌的故事,又借题发挥,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恳切的议论。此外《录海人书》、《答张扶书》等都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品。王禹偁是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当非溢美之辞。
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他说过:"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祐》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畲田词》 5首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他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短诗,却笔调清丽,饶有风韵。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描绘了山村黄昏的动人情景和诗人的感触。他还善于向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如《畲田词》:"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洋溢着劳动者的乐观感情,饶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他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生平事迹与怀抱,能挥洒自如,畅所欲言,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林逋称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胡仔也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不畏权势。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王禹偁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在《端拱箴》、《三谏书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扬州时作的《应诏言事疏》等著作中,他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虽大多数未被太宗、真宗采纳,却为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
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王禹偁为了革除这种流弊,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写于贬官黄州时期。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调优美,富于诗味。《唐河店妪传》记述边地一位老妇人机智杀敌的故事,又借题发挥,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恳切的议论。此外《录海人书》、《答张扶书》等都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品。王禹偁是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当非溢美之辞。
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他说过:"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祐》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畲田词》 5首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他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短诗,却笔调清丽,饶有风韵。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描绘了山村黄昏的动人情景和诗人的感触。他还善于向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如《畲田词》:"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洋溢着劳动者的乐观感情,饶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他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生平事迹与怀抱,能挥洒自如,畅所欲言,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林逋称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胡仔也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