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钱钟书(1910~1998)
1)  Qiɑn Zhongshu
钱钟书(1910~1998)
2)  Qian Zhongshu
钱钟书
1.
On Poetical Works of Mr. Qian Zhongshu from 1946~1949—— Annotation ⅩⅥ of Huaiju Poem Collection;
钱钟书先生1946~1949年的诗歌——《槐聚诗存》注释之十六
2.
An Exploration on Qian Zhongshu s Psychology of Novel Writing;
钱钟书小说创作心态管窥
3.
Qian Zhongshu s Comment on Shakespeare——a reading of the Limited Views of Ideas and Letters;
钱钟书笔下的莎士比亚——读《管锥编》札记
3)  QIAN Zhong-shu
钱钟书
1.
On QIAN Zhong-shu s Idea of “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
钱钟书“阐释之循环”观述评
2.
How to Understand Muttering Written by Qian Zhong-shu;
怎样解读钱钟书《沉吟》
3.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95~(th) Anniversary of Qian Zhong-shu s Birthday and the Centenary of Shi Zhi-cun s Birthday;
南施北钱纵横谈——纪念钱钟书诞辰95周年、施蛰存诞辰100周年
4)  Qian Zhongshu Fever
钱钟书热
1.
The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Qian Zhongshu Fever in Recent Twenty Years;
近20年大陆“钱钟书热”的文化剖析
2.
The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Qian Zhongshu Fever in Recent Twenty Years;
大陆二十年“钱钟书热”的文化剖析
5)  Qian Zhong shu
钱钟书
1.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f culture in Qian Zhong shu s works standing for minortrend comprise one aspect of the history of culture in 1900s.
钱钟书以偏锋的姿态对于时代的批判和文化的反思构成了 2 0世纪文化史上一道风景。
2.
Qian Zhong shu first appreciates the patriotic peoms and the scenic peoms in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of Lu You.
钱钟书从陆游爱国忧民和自然风物两方面诗歌的具体鉴赏出发 ,分辨出陆游爱国忧民的诗歌不同于其他诗人同类诗歌的别开生面之处 ,并从中透示出其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极为强烈的自负执拗的心理情结。
3.
Shen holds also that both LU Xun and QIAN Zhong shu s attitude towards thes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fell into the category of “affirmative, or not negative while suggesting new doctrines to replace them ” The present .
翻译家沈苏儒以专著《论信达雅》(商务 ,1999)论述并充分肯定严复前辈提出的这一翻译标准 ,认为鲁迅和钱钟书对之均持“大体肯定或不否定而代之以新说”的态度。
6)  Qian Zhongshus works
钱钟书小说
补充资料: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1910年11月21日生。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是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了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过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原属北京大学,后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谈艺录》(1948)在沟通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包含着对中西诗论中貌异实同的诗心的精微辨析、比较和阐发。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而且提出了许多前人不曾提出过的问题。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广泛影响的研究,《谈艺录》可以说是首创。以西方文学理论而言,有较大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许克洛夫斯基,以及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特、法国诗人瓦勒利等的理论,在《谈艺录》中,也是首次被运用于中国古文论的研究;对克罗齐直觉说的批评,也是该书最早提出的。《谈艺录》出版后,作者颇感有"言之成理而未彻,持之有故而未周"(《谈艺录》引言)之处。1984年中华书局再版时,除对原书稍作删润作为上编外,又将近年补订的与原书规模相当的部分作为下编。后者不仅于中国古文论中的精华多所钩稽、辨析和阐发,而且对于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当代兴起的新学科、新理论(包括诗禅说、结构主义、拆散或译解体结构主义,以至接受美学等等),也有进一步的、丰富而精审的联类、辨析和比较。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篇》(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精神,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籍,不仅突破了许多人文学科的领域,不株守陈见地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披沙拣金、钩玄提要、刊谬钩沉、辨析毫芒、熔古铸今,做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这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中的许多问题,贯通中西,做了精见迭出的阐发,对随后的选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3年《北京图书馆刊》英文版)、《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维妙维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