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indu Fojiaoshi
《印度佛教史》
2) Indian Buddhism
印度佛教
1.
On the Chinese Folk Transformation of Indian Buddhism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
2.
The theory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in the Yogacara school of Indian Buddhismpossesses four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the thought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of other Indian Buddhist Schools.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
3.
Figure painting in China\'s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in China,but also to meet Indian Buddhism flourished in China,period.
中国人物绘画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是在我国的唐代,同时也是印度佛教在中国达到兴盛的时期。
3) the introduction of Indian Buddhism
印度佛教传入
4) Indian Buddhist logic
印度佛教逻辑
5) Buddhist & Hindian culture
佛教-印度文化
6) Indian Buddhism art
印度佛教艺术
1.
As a key branch of the Tibetan Buddhism art ,Regong art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growing on the basis of sufficiently absorbing and broadly refering to the Indian Buddhism art,the Tibetan Buddhism art and the Chinese Art.
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为它积淀了宝贵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补充资料:《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籍。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又名庆喜藏)著于1608年。全书分44章,约十余万言,以王朝的更迭为经,以佛教著名大师的传承为纬,记述自释迦牟尼去世后,直到印度波罗、斯那两王朝覆灭时,佛教在印度流传及盛衰演变情况。1~12章叙述阿阇世王以至迦腻色迦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期间,小乘佛教传布的情况;13~27章叙述大乘佛教兴起,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等显教大师的活动(以上属于玄奘、义净访印以前时期);28~37章叙述波罗及斯那两王朝时期秘密佛教盛行、衰亡的过程;38~44章叙述超戒寺的传承,南亚次大陆邻近地区佛法的流传,小乘的分部,真言乘的起源及佛教造像工艺的流派。
佛教在印度流传的情况,在玄奘、义净访印以前,汉文资料中只有零星的传说,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访印记录成为这一时期最可靠的佛教史料,至于义净访印后佛教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汉文资料失于记载。多罗那他依据摩揭陀的安主贤所作的二千颂,帝授的《佛陀古事记》一千二百颂,使罎著的叙述阿阇黎传承的一千二百颂,以及他亲闻于印度的几个班智达的传说,写成这部著作。其内容不仅可以补充玄奘、义净以前汉文资料的不足,也可填补以后时期史料的若干空白。波罗、斯那两王朝时,密教盛行,以超戒寺为中心,产生许多著名的密教大师;自10世纪起,这种密教的经典和修法大量传入西藏,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各派。另外,此书记述王朝盛衰和各王在位年限,也为研究印度古代历史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素材,深受西方及印度学术界的重视。但此书所述前期佛教史实与汉传及南传之说颇多歧异,后期的王位更迭和在位年数与现代的考古发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近代一般学者只承认其有无可取代的史料价值,而不视为完整的信史。
此书有译本多种。1840年俄国学者瓦西列夫于北京发现此书的藏文原本,186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西弗纳之德译本及瓦西列夫之俄译本。1928年日本东京出版寺本婉雅之日译本。1946年,中国出版王沂暖的汉语节译本。1980年印度加尔各答又出版拉玛钦巴的英译本。
佛教在印度流传的情况,在玄奘、义净访印以前,汉文资料中只有零星的传说,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访印记录成为这一时期最可靠的佛教史料,至于义净访印后佛教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汉文资料失于记载。多罗那他依据摩揭陀的安主贤所作的二千颂,帝授的《佛陀古事记》一千二百颂,使罎著的叙述阿阇黎传承的一千二百颂,以及他亲闻于印度的几个班智达的传说,写成这部著作。其内容不仅可以补充玄奘、义净以前汉文资料的不足,也可填补以后时期史料的若干空白。波罗、斯那两王朝时,密教盛行,以超戒寺为中心,产生许多著名的密教大师;自10世纪起,这种密教的经典和修法大量传入西藏,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各派。另外,此书记述王朝盛衰和各王在位年限,也为研究印度古代历史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素材,深受西方及印度学术界的重视。但此书所述前期佛教史实与汉传及南传之说颇多歧异,后期的王位更迭和在位年数与现代的考古发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近代一般学者只承认其有无可取代的史料价值,而不视为完整的信史。
此书有译本多种。1840年俄国学者瓦西列夫于北京发现此书的藏文原本,186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西弗纳之德译本及瓦西列夫之俄译本。1928年日本东京出版寺本婉雅之日译本。1946年,中国出版王沂暖的汉语节译本。1980年印度加尔各答又出版拉玛钦巴的英译本。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