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戏曲作品集
1)  xiqu zuopinji
戏曲作品集
2)  opera works
戏曲作品
1.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into Liang\'s opera works and opera theories as a whole.
本论文主要是对梁廷楠的戏曲作品和戏曲理论作整体的研究。
3)  xiqu zuopin mulu
戏曲作品目录
4)  Xiqu opera collection
戏曲选集
1.
Xiqu opera collection is often ignored in the research of Xiqu opera history; however, it keeps Xiqu opera literature and shows the process from its elegant form to popular form and from the reading version to the stage versi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its instit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ideas, which can not be studied in other materials.
戏曲选集在戏曲史研究中极少有人关注,但它保存了戏曲文献,体现了戏曲史由雅向俗、由案头剧向场上剧的发展进程,体现了戏曲体制的发展和观众审美观念的变迁,而这些方面从其他材料是无法认识到的。
5)  drama creation
戏曲创作
6)  opera creation
戏曲创作
1.
Fable spirit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cient opera creation.
寓言精神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补充资料:戏曲作品集
      中国戏曲作品的总集或选集。在中国封建时代,戏曲一向被排除在正统文学之外,刻印戏曲作家作品的专集很少,戏曲作品的流传,主要依靠各时代的戏曲作品选集。
  
  宋元南戏未见选集,唯有明代《永乐大典》卷13965至13991,凡27卷,辑入宋元南戏33种。现仅存最后一卷,保留《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3种。
  
  现存元杂剧最早的刻本是《元刊杂剧三十种》,是把元代大都(北京)、古杭(杭州)等地坊间刻印的杂剧零出,由原收藏者清代藏书家黄丕烈(1761~1825)汇订成书。今藏北京图书馆。1914年有日本复刻本,1924年又有上海中国书店影印日本复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1958年《古本戏曲丛刊》第 4集影印原刊本。此书原刻宾白不全,字迹漫漶,而且大量采用元代民间俗体字,不便阅读。1962年台北世界书局出版有郑骞的《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1980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有徐沁君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都在标点、校勘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使得这些元代刻印的杂剧作品成为可读而又普及的书。元杂剧作品的选集,最为人熟知的是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别题《元人百种曲》。臧懋循家藏元杂剧秘本,又从友人黄州刘延伯(承禧)处借来过录于"御戏监"的元杂剧200种,参伍校订,选刻元代及少量明初杂剧共 100种。现在流传的有191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雕虫馆交由博古斋梓行的原刻本;普及的是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所收的仿宋排印本及上海世界书局的仿宋排印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京中华书局曾采用世界书局排印本旧纸型,多次重印。1959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把《元曲选》未曾收录、近几十年陆续发现的元杂剧作品62种,辑录成书。《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大体上囊括了现有传本的元杂剧作品。
  
  明代还有多种元杂剧的作品选集,重要的有下列几种:①《改定元贤传奇》,明李开先校订,嘉靖年间刊本。原收杂剧若干种不详,仅知传世者7种,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②《古杂剧》,明代顾曲斋刻本,存《望江亭中秋切鲙旦》等20种。目录系补刻,卷首有"玉阳仙史"(明陈与郊别署)序,序文后有"王伯良"(阳文)及"白雪斋"(阳文)印各一方,或以为是王骥德编辑,未确。现有《古本戏曲丛刊》第 4集影印本。③《古名家杂剧》,明万历年间龙峰徐氏梓行。据《汇刻书目》标明:"明玉阳仙史编刊",向来把此书编者归为陈与郊。据今所知刻印元明杂剧78种。《古本戏曲丛刊》第 4集影印10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收入55种,《汇刻书目》中著录存目而未见者13种,实际刻印杂剧不止此数。这是产生于《元曲选》之前的重要杂剧选集。④《杂剧选》,明息机子编,卷首有息机子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序。据《汇刻书目》此书所收杂剧凡30种。今可得见者有《古本戏曲丛刊》第4集影印11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收入15种,共26种。⑤《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代著名藏书家赵琦美(清常道人)钞校并收藏,共收刻本及钞本元明杂剧241种。这是1937年之前在上海发现的重要戏曲秘籍。1949年以后,《古本戏曲丛刊》第4集全部影印,其中有132种为未见流传的孤本,是研究元杂剧的重要作品选集。193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从其中选出珍本144种,以涵芬楼名义排印出版,取名《孤本元明杂剧》,由王季烈校勘,并逐一写了提要。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用旧纸型重印。⑥《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酹江集》),明崇祯年间孟称舜编印、评点,共收元明杂剧56种,刻印精致,也有《古本戏曲丛刊》第 4集影印本。⑦近人编选的元杂剧作品选集。1921年吴梅编《古今名剧选》,实收元明杂剧15种;1935~1936年卢前编《元人杂剧全集》,实收元人杂剧77种,佚文22种。这两部书都因故中断,没有出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普及元杂剧,出版了一些选注本。如1966年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收杂剧15种;1980年王季思等人编的《元杂剧选注》,收杂剧27种、50折。
  
  传奇选集,流传很久、影响最大的,当推明毛晋辑刻的《汲古阁六十种曲》,简称《六十种曲》。原刻初印本6套,每套10种,已看不到全帙;现有清代实获斋、二多堂、二酉堂、醉经堂等书坊补版重印本传世。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重校排印本,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开明书店纸型重印本,比较常见。明清传奇选集,还有《梨园雅调》60种,只有存目,未见传本。明代书坊文林阁、富春堂、世德堂、继志斋、广庆堂、容与堂、敦睦堂、玉夏斋等刻印的许多明传奇作品,现在也都成为稀世之珍。清末民初,贵池刘世珩主持复刻《暖红室汇刻传剧》,以传奇为主,计收元明杂剧传奇30种,附录14种,附刊6种,别行1种,共收51种,也是重要的明清传奇选集。
  
  明代万历以后,产生了一批只印零出的明清戏曲选集,反映了昆、弋各种南曲声腔繁衍为各地声腔之后戏曲舞台上出现的盛况。当时书坊刻印这些传奇作品选集,也特为标出"徽池雅调"、"增补滚调"、"时调青昆"、"青阳时调"等,以吸引读者。板式大都为三栏或二栏,除以主要的二栏或一栏刻印零出剧本之外,专辟一小栏刻印流行的民歌、俗曲、灯谜、酒令,并附刻插图。所选传奇,一般都是当时通行于舞台的零出折子戏,其中颇有今天已经罕见的作品。这种选集,主要有《词林一枝》(4卷)、《八能奏锦》(6卷)、《玉谷新簧》(存5卷,应为6卷。别题《玉谷调簧》,或疑题为《玉振金声》)、《时调青昆》( 4卷)、《乐府菁华》(12卷)、《摘锦奇音》(6卷)、《大明春》(6卷,即《万曲明春》)、《秋夜月》(包括《徽池雅调》、《尧天乐》各2卷)、《吴觎翠雅》(4集)、《月露音》、《醉怡情》(8卷)、《玄雪谱》(4卷)、《万壑清音》(8卷)、《乐府南音》(2集)、《万曲合选》(2卷,别题《万家锦》,又题《南词一枝》)、《歌林拾翠》(2集)、《冰壶玉屑》(残本)等。王古鲁曾在日本拍摄了《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等书,并从中选录了《长城记》、《同窗记》等12出弋阳腔及其流变诸腔传奇作品零出,题为《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于1956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类型的明清传奇选集是只录曲文而删节了科介、宾白的选集,现存的有明代胡文焕《格致丛书》本的《群音类选》。全书卷数不详,现有传本,收录157种传奇的部分曲文。其中包括久已失传的近60种传奇的佚曲,弥足珍贵。1980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明清杂剧的选集,重要的有:①《杂剧十段锦》,明代无名氏辑,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绍陶室精刻本,收录朱有燉杂剧10种,1913年武进董氏诵芬室曾影印100部流传。②《盛明杂剧》(1、2集),明沈泰(福次居主人)辑印,两集,分别在崇祯二年(1629)及十四年(1641)刊行,共收明代杂剧60种。流行的是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武进董氏诵芬室复刻本。③《杂剧三集》,别题:《杂剧新编》,清邹式金(仲谙)辑印。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元年(1662)刊行。流行的也是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武进董氏诵芬室复刻本。④《奢摩他室曲丛》(1、2集),吴梅编辑。是杂剧、传奇兼收的作品选集,1集收沈起凤、嵇永仁传奇6种;2集收朱有燉杂剧24种,附吴炳传奇 5种。此书原计划汇印杂剧65种,传奇76种,但未完成。现有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⑤《清人杂剧》(初、二集),郑振铎辑。两集共收清人杂剧80种,于1931、1934年先后刊行。郑振铎收藏清人杂剧近240种,两集所印仅及三分之一,未印部分,现存北京图书馆。
  
  清代地方戏曲作品较诸杂剧、传奇数量要大得多,但作为选集正式刊行,却甚属寥寥。重要的有《缀白裘》(新集),清乾隆年间,钱德苍据玩花主人所编《缀白裘》,"删繁补漏,循其旧复缀其新",标名《时兴雅调缀白裘新集》,仍简称《缀白裘》,由苏州宝仁堂梓行。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三十三年(1768)陆续辑成 5编,专收昆腔折子戏;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收文武双班演出的昆曲及"梆子腔"为第 6编。乾隆三十八年(1773),又增入7、8、9、10编,合集印行;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增收杂调戏出为"外编",昆腔折子戏为"补编",共为12编。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教堂重刊,改12编为12集,其中第6集、第11集为杂调串演的地方戏。道光年间共赏斋石印本出,此书流传较为广泛。《清音小集》是清初刻印的京腔剧本选集,收折子戏32出。清代坊间刻印的地方戏曲曲本,大都也属于戏曲选集的性质,如汉口文升堂、文雅堂和唐氏三元堂书坊镌刻的"楚曲",它是湖北汉剧前身,现存6种,当时刻印种数不详。李世忠刻印的《梨园集成》,以及王大错编印的京戏《戏考》(全书41册,1932年中华图书馆印行)等等,都曾流行一时。
  
  规模宏伟而又具有文献价值的戏曲作品总集,莫过于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现已刊出第 1、2、3、4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挖掘传统剧目的工作,征集到大量梨园世代相传的秘本,还有许多记录戏曲艺人口述的剧本。许多省、市、自治区编印了各地区剧种的传统剧目选集。已出版的有《京剧汇编》106册(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编)、《传统剧目汇编》32册(上海市传统剧目编辑委员会编)、《河北梆子汇编》22册(天津市河北梆子汇编编辑委员会编)、《河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 7册、《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73册(河北省戏曲研究室编)、《山西地方戏曲资料──传统剧目汇编》 3册(山西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研究室编)、《陕西传统剧目汇编》56册(陕西省文化局编)、《甘肃传统剧目汇编》 9册(甘肃省文化局编)、《浙江戏曲传统剧目汇编》16册(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编)、《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54册(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编)、《江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17册(江西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编)、《福建传统剧目选集》30册(福建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河南地方戏曲汇编》 4册、《河南传统剧目汇编》13册(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编)、《湖北地方戏曲丛刊》37册(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湖南戏曲传统剧本》66册(湖南省戏曲工作室编)、《粤剧传统剧目汇编》25册(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编)、《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66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戏曲工作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戏曲研究室编)、《川剧传统剧本汇编》33册(川剧传统剧目汇编编辑室编)、《云南地方戏曲传统剧目资料汇编》1 册(云南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云南分会编)等。以上共计671册,收入传统剧目4780种,这项工作在十年内乱中中断,没有把这批征集和记录的传统戏曲作品全部印出来。1977年以后,山西、陕西、湖北、湖南等地已恢复这一工作,正在继续出版。
  
  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是戏曲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58~1963年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按各省、市、自治区分卷出版了《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已出14卷,展示了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工作取得的成果。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选集,还有《京剧丛刊》50册,《华东地方戏曲丛刊》30册,《评剧丛刊》15册等等。1958年,中国戏曲研究院为了更好地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戏曲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和历史剧的经验,向全国提供优秀剧目,编辑出版了《戏曲选》,原计划把它编成为一部新时代的"百种曲",截至1963年,只出版了6辑,收入戏曲作品46个,每一作品都附有评介文章、部分曲谱及剧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