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2)  ancient Chinese local political system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3)  ancient Chinas politics
中国古代政治
4)  Political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a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5)  traditional Chinese body politics
中国古代身体政治学
6)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of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考古文物证实,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即已产生政治制度,其间经过了许多重大演变。按中国社会发展性质基本上可把中国古代(公元前22世纪夏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政治制度划分为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国家的政治制度两大阶段。
  奴隶制政治制度  存在于古代的夏、商和西周时期(公元前22世纪~前 770年)。夏朝建立起早期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体制,商殷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这一制度,至西周渐趋完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因袭继承关系。夏朝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代替了氏族社会民主推举的部落首领制,以贵族家庭为代表的大奴隶主世代垄断着最高的统治权力,其下的各级奴隶主又分别掌有大小不同的权力。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严酷的阶级压迫之上的。奴隶主阶级凭借手中的权力,营建了王都、宫殿、宗庙等,以作为国家统治权力的象征和中心;建立起具有一定军制军纪和指挥系统的常备军,作为政权的重要支柱,迫使周围被征服的部落接受其统治,承认中央王朝的"共主"地位,遵守定期朝觐和缴纳贡赋的义务。夏、商、西周相继设置自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官、宫廷官和宗教事务官系统,执行着习惯法,并一再修订补充使之日渐完备。这三个奴隶主王朝,运用国家政权机器,曾有效地镇压反抗和维持社会秩序,组织和驱役自由民和奴隶从事生产,营建城邑宫室以及完成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奴隶制政治制度曾经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和文明进步。商殷王朝突出了神权政治,西周王朝大力推行宗法分封制,对其后的封建政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政治制度  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秋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政治制度向封建制政治制度过渡的时期。当时,反映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迅速增长,社会性质的变化日趋明显,奴隶制政治制度受到了各方面的冲击,虽然仍保留着它的躯壳,但已经"礼崩乐坏",封建制政治制度却以无可遏阻的势头在发展。到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 221年统一中国,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专制王朝,颁行了全国统一的政制法制,改藩国为郡县,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定型。
  
  从秦朝到清朝鸦片战争(1840)以前,封建制政治制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长达2000年。它体现着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及其他人民的专制。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秦、西汉、新莽、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北魏、北齐、北周、刘宋、?搿⒘骸⒊隆⑺濉⑻啤⒑罅骸⒑筇啤⒑蠼⒑蠛骸⒑笾堋⑺巍⒘伞⒔稹⒃⒚鳌⑶宓冉?30个较具规模的封建王朝,其中汉、唐、明、清等朝代统治时期长,国势比较鼎盛,影响较大。大体说来,秦汉建立起早期的封建国家政治制度,隋唐到元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中期,明、清两代进入封建政治制度的晚期。各代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为了维护和强化封建专制政权,消除各种可能危害统治权的因素和缓解政治危机,曾经对政治制度进行不断的修订改造,不断在政权结构上采取新的形式,以便更有效地集中和运用权力。连续进行的"更法"和"改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发展的特点。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封建政治制度还处在继续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中。尽管各朝代的政治制度有所不同,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具有下列主要特点:
  
  ①以高度膨胀的皇权作为中央集权专制政治的轴心,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和国家的象征。历史事实表明,封建政治制度总是从各方面突出皇权,围绕着皇权这根主轴运动,一切军、政、刑、财、文等典章法规的建废和修订,都是依据皇帝的统治利益和运用方便作为取舍标准的。皇帝是国政的最高决策者,拥有不容侵犯的独裁权力。
  
  ②历代封建王朝都大力宣传 "政权神授", 以"奉天承运"作为论证本身统治合理的根据,以天神地祇、皇天玉帝作为君临全国的后台,以"天命攸归"作为一家一姓垄断最高统治权力的依据。从理论上和体制上体现了神权与政权的高度配合。
  
  ③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儒家政治理论的核心是"礼治"。所谓"礼",泛指包括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社会、家庭在内的严格的等级秩序,其精粹就是所谓"纲常伦理",而"君为臣纲"又是统率一切的总纲。儒家理论要求全社会所有成员都按照自己的身份和血统,区分尊卑、贵贱、亲疏、男女的地位,依此生活和相处,不得僭越。这对于稳定统治秩序和巩固权力是极为有利的。在统治方法上,主张将礼和刑交替运用,以礼防范于犯法之前,用刑惩治于犯法之后,这比简单地强调镇压更为有效。所谓"以礼入政"、"以礼入法"、"礼本刑辅"等被一再鼓吹和提倡,贯彻到封建政治制度的许多方面。
  
  ④体现着地主阶级专制政治对广大人民的压迫,官僚政治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本质表现。历代王朝都大力揽权于上而尽量分权于下,军、政、刑、财、文等诸种政务各有专司,地方上又分级设置省、府、州、县以至里甲,各级都各有行政管辖。为保证这一套高度集权的国家机器的运转,维护中央王朝的绝对控制,历代设置了各级各类官吏,相继制订了大量有关文武职官编制、职权范围、品秩等级、俸禄迁转标准、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并且反复进行修改厘正。在政权体制的各个方面,讲究"以内驭外","内外相维,犬牙相错",往往造成架床叠屋,造成互相钳制、职权交叉、责任不清。这就形成冗官冗吏充斥,官吏成分庞杂,素质不高,普遍腐败,有时甚至有意重用宦官和外戚。官僚政治是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孳生物。
  
  由封建制政治制度代替奴隶制政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它曾经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诸如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繁荣,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融合。但封建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对抗是无法调和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连续不断,其规模之大是世界罕有的,其斗争锋芒总是首先指向封建政治制度。再加上从16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逐渐增长,在政治上也相应地提出变革制度的要求。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种政治要求与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相结合,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对封建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从要求改良发展到主张以革命行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布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终结。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